个体与集体

2018-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知识管理某李

知识竞赛持续了一个季度,完美收官,效果比预计的好,国人果然比较适合在团体中生存。

以往的知识分享按个体考核,考核结果的一二三等奖均是个人,结果就是每次一等奖得主都是一名老外。这次换了个玩法,把律师编组,按小组考核,一等奖果然不再是那个万年老外。

感触很深:国人不擅长做个人英雄,反而有种刻在骨子里的惧怕,可不是,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我可以做到比较好,但绝不能做到最好。在团体中生存就不一样了,表现得好,那是给团队争光,是集体的功劳,表现不好,也有集体在后面背锅,有领导扛着,没有个人多大的责任。

总说中国人会搞小团体,会搞派别,个中原因,也在于此吧。

团体式生存的背后是儒家思想的背书: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们不喜欢个别冒尖的人,我们要的是平均。

看了谢晋的电影芙蓉镇,谁能说那不是枪打出头鸟的故事呢?这样的故事在这片土地可是一次一次又一次发生,太阳底下无新事。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的财富达到几十亿就不是他个人的财富了,他没那么多能力把这些财富消耗掉,但如果这些财富名义仍为他个人所有,相比于为集体所有,哪种情形下的积极性更高?哪种情形下,这些财富能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和最佳效率?

在知识竞赛的故事中,似乎是团体式生存的效率更好,但换到更大体量的模型中,这一结论依然成立吗?

大到集体与个体的博弈,公有与私有的博弈,东方与西方的博弈,小到公司层面员工个体与公司集体的博弈,有意思的话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