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小解读(中)
上篇讲了约在7万年前,智人开启了认知革命,成为人类唯一的人种;约在1.2万年前, 智人从采集时代过度到农业时代,通过想象的秩序,促进人类大规模合作。随着人们之间合作越来越密切,逐渐走向融合,同时人类也通过科技革命,开启人类崭新的篇章。
《人类简史》电子版封面 (图片源自作者)三、 人类的融合统一
人类在农业革命后,社会协作规模更大,也逐渐形成特定的规范,构成了人类文化。文化这条主线贯穿整个历史,历史的趋势是分久必合。200多万年前,人类分化不同的人种。在16世纪,西班牙陆续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和印加帝国( 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玛雅文明并称为中南美三大文明);同时麦哲伦环球航行完成。17世纪,欧洲人首次登上澳大利亚的土地。18世纪,英国全球扩张,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如今,全球化触及每个人的生活,变成地球村。比如现在动一动手指,就可以买到海外商品。
这个融合的趋势,就像出了膛的子弹,只会冲向前方。在融合的过程中,依靠三股力量支持,分别是:货币、帝国和信仰。
货币
货币诞生的前提。第一、为了交易的便利。人类早期通过以物易物方式,逐渐出现以贝壳作为货币;随着交易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钱”的概念萌生,陆续出现了以金、银、铜做为钱;二战之后,美元成为国际通用货币;2017年10月1号,人民币成为第五个国际通用币种;现在中国的移动支付,已走在世界最前端。复杂的商业合作,需要更加便捷的方式完成交易。
货币的演化 (图片源自作者整理)第二、“人人都想要”一个共同想象。在交易过程中,需要一个统一标准,来衡量一件物品的价值。就像去买一件上衣,人们不太关心一件上衣可以换多少苹果,而是上衣的价格是多少。而价格需要货币来标定,货币就是所有人的共同想象,商品的价值投射在这个共同的想象上。
货币的本质:人类之间最普遍最有效的互信系统。这样把货币比成一枚硬币,它的正面:让素不相识的人携手合作。在这样的体系中万物可换,人人都信。在古代,中国人可以将自己的丝绸换成黄金,无论到非洲,还是到欧洲都是做到的。正是以黄金作为媒介,连接素不相识的人,在瞬间建立信任。
同样货币也有它的反面:人与人之间仅剩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样货币会破坏人们的亲密关系,没钱就等于了没有信任,契珂夫的小说大多反映就是那个时代的问题。
货币促进了陌生人的合作,这种合作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特别在经济方面。生活中,如何让“谈钱不伤感情”呢?处理好这个问题,就可以让合作如鱼得水。
帝国
提到帝国,第一反应:帝国是邪恶的。事实上,帝国是一种秩序,具有文化多元性和疆界灵活性的特点。无论文化是迥然不同,还是息息相关,都需要在帝国这个大熔炉中融合;无论是“天高黄帝远“,还是“近水楼台”,都会从“他们”变为“我们”。在帝国的秩序下,人类群体得到整合。
帝国的善与恶。帝国的建立和维系通常伴随烧杀抢掠和压迫。公元3世纪和5世纪,在古罗马帝国,多次爆发巴高达起义,虽然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过却加速了古罗马帝国的灭亡。
帝国有恶的一面,也有善的一面。首先帝国提供一个统一的标准。在帝国的境内,各种法律、文字、语言和货币都有统一的标准,不仅便于帝国的治理,而且对后代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比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特别是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传承十分重要。电影《英雄》中提到,如果杀了嬴政,对天下苍生真的好吗?从某种程度上说,帝国的建立也是人们饱受战争苦难的结束。
残剑写下“天下”二字 《英雄》电影截屏帝国在制定标准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传播和丰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文化。文化之间互相碰撞,也存在着同化。在文化的大熔炉中,逐步形成混合文化,让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如今全球化,连接越来越密,很难出现新的“日不落大帝国”。
信仰
接下来,促进人类统一的第三股力量是信仰。
信仰是人类思想的指南针。信仰具有普世和推广的特点,在信仰中可以树立一个人人崇拜的对象,人们在精神上有了共鸣,在行事中就容易实现共振。曾经有人质疑中国人的信仰,可是,哪位中国人不希望成为君子?我国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随着我国在国际影响力逐渐变大,中国的儒家精神在全球内发扬光大。孔子学院总部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
孔子学院校徽及分布图 (图片源自官网,作者整理)货币、帝国和信仰三兄弟肩并肩带领人类走上融合的道路;全球化将我们变成地球村的村民;如今,互联网让我们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能触手可及。
生活你认为自己的信仰是什么呢?欢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