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看完一本书,真的可以吗?
书名: 《做有温度的教育》
作者:方华
❓ 阅读前,我的三个问题:
①什么是有温度的教育?
② 为什么要做有温度的教育?
③怎么做有温度的教育?
阅读时长:一个番茄钟,25分钟
输出:一张九宫格和三张便利贴
两百多页的书,我真的在25分钟内读完了,我做到了,你也可以!你会有疑问,25分钟看完的书,效果如何保证。那就来瞅瞅我看完这本书后的输出和见感思行!
见
作者是江西省某县教育局局长。书中观点对教育的定义是: 育人 !而育人的实施途径必然是三个: 社会 、家庭 、学校 。书中认为,现在的教育现状是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各有主张。
功劳(大家关注的是考试升学,社会需要,而忽略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是一生的教育)
教师强,则教育强。对教师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流于形式。一个专业技能弱的老师,如何能做到教育好呢?!作者提出:培训的前中后三个步骤,缺一不可。
培训前:做调研,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和盲区。
培训时:更多关注教师的状态和解答专业技能的疑惑。
培训后(非常重要的一步): 有没有把培训时的内容付诸实践,迭代升级。这也是后续需要去调研的关键点。
让教师与教研,成为恋人关系! 那么,首先是教研这种操作,能帮助教师解决专业和实践问题,然后是让教师通过应用这些方法,获得了成就感,尝到了甜头,最后是教师造梦,终极目标是: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要慢点儿?!书中提到:课堂上,要求统一,比如坐姿就一定要那么端正吗?举手就一定要这样举那样举吗?这些要求,学生做到了,老师自我成就:真好,这方法真好,大家都坐姿端正,规则很棒。有没有想过:这样,真的是对的吗?教育≠管理,这样,是否把教育本末倒置了呢?学生遵守规则是必然的,但真的要每个学生都这样,然后让学生讨厌上学?值得思考。
书中提到了:教育三字经:爱,慢,欲。
爱:是接纳,帮助。帮助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书中提到:给学生恰到好处的帮助。也就是个性化。提倡解答孩子“学不会的”问题,而不是解决“不会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学不会的,是因为孩子自己思考了,还是不会,那我们去解答,是必然的。而不会的,是孩子自己没有思考,不会就找老师或家长,形成依赖,这是万万不可的。
慢: 倡导家长和老师不要看到快速成长成才,不要对孩子的考试排名和未来焦虑,不要给孩子灌以老师家长认为有用所以你必须要学。慢下来,做一个长期的规划,多问问孩子的想法和意见,然后顺应孩子年龄发展规律。
欲: 就是让孩子对这玩意儿产生兴趣。因为,如果没有欲,孩子就没有无心无力行无趣。教育教育,就是教与学。老师教,学生学,这个学,还得是对这玩意儿有好奇心开始,从学他到共学最后到自学。
输出九宫格感
读完这本书,对我的感触是很大的。从在大学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要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并且因人而异。但是,来到工作岗位上,实现这个很难很难,大概只有教育机构可以稍微做到,而这个稍微做到,还得看这个老师的教学观念。一个盈利性的教育机构,对结果好坏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结果决定质量,一味地灌输知识和内容,赶进度,却忘记了教学的本质是教与学,老师会教,和学生会学,是俩回事。教学的主体不是老师不是课件知识,而是学生!
半小时看完一本书,真的可以吗? 半小时看完一本书,真的可以吗?思行
我的学生,对α波环节,很抵触,几乎每个学生都很抵触。前期,我采取的方法是: 不喜欢做的同学,我们多做几遍吧,做到喜欢就停,所有学生第一反应都是: 不不不,我喜欢做,一遍就够了。而我,还在为自己得逞了沾沾自喜。殊不知,这种被动接受的事情,糟糕极了。那么,接下来要采取的方法是: 年龄小的班级,采取每周让她们自由选择主题,然后老师通过他们的主题进行即兴口述(这非常考验教师的即兴表演能力)年龄大的班级,采取让他们轮流当小老师的机会(之前尝试过一次,不过效果不理想,就停了),这一次,总结上次的经验,迭代升级这种操作。
半小时看完一本书,真的可以吗?课上,教完,我总会问:大家明白吗?
看完书后,我要做的是: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从而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质疑并探究问题的真相(很考验老师的专业程度!)
老师,应以一种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
接下来讲讲一个案例: 我有一个班的学生,探索欲、自我学习欲望很强,当我因为时间关系着急时,感受到孩子们自我探索的态度,很感动,就:拖堂就拖堂吧
形成鲜明对比的另一个班: 老师,我不会,你帮我!
一般都会被我残忍拒绝,并鼓励他自己先试一试,实在不会,我会帮助你的。
以上便是看完这本书带来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最后,感谢洋葱阅读,让我遇见这本书,也让我真的把书吃了!
我是一名一出生就没有黄金银两的黄银梅,现在,我是一名既有黄金银两又有梅花般坚韧精神的一线教育工作者!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