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都的诞生——城市主题文化建设
摘要:由于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城市文化的催生早熟,因此城市缺少文化内核,城市也就形成了目标趋同、功能重复、产业同构、形象单一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化发展水平,降低了人民的幸福感和城市归属感。随着城市文化建设、特色城市建设、世界名牌城市建的理念不断推出,城市主题文化已被推到城市化建设最重要的日程。我们也应该结合各地特色尽早挖掘城市主题文化,为社会主义新城市建设而努力。
关键词:医药文化、道教文化、酒文化、盐文化、城市规划、具体方案
药都的诞生——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江西省樟树市被称为“中国药都”,樟树市也是唯一国家授权的城市。樟树的药业源远流长,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药材集散地,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樟树自古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到樟树不灵。”之誉。
说起樟树的医药文化史,要先从阁皂山说起,阁皂山是一座寓道教文化和中药史文化为一体的名山。东汉建安七年(202),著名的道家葛玄在此悟道修真。葛玄既是灵宝道派的始祖,又是樟树医药业的莫基人,阁皂山也因此成为樟树药帮的“祖山”。葛玄之后,他的弟子继续在阁皂山布道炼丹,种药行医,其中以葛洪贡献最大,在中国的道教史上将两葛并称“葛家道”,阁皂山亦因两葛而成为道徒的“圣地”。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8) 赐阁皂山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阁皂山在宋代进入鼎盛时期,与金陵(今南京)茅山、广信(今贵溪)龙虎山并称天下三大名山,盛况空前。据史料记载,当时这里曾有宫观殿堂一千五百余间,道士五百余人,良田三千亩,道家称之为“神仙之馆”。清末,阁皂山屡遭危厄,延续一千六百多年的宫观香火趋于衰落。
药都的诞生——城市主题文化建设 药都的诞生——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一、城市主题文化的意义
城市主题文化是一个城市特质最集中的体现,是城市特色文化,特色经济,特色建筑,特色景观,特色精神的总和,它是一个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标准,它决定城市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凡有特色的城市,都孕育着一种特殊的文化生命基因,通过对樟树现有资源的发掘,医药文化可以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这种基因是由城市独有的峰回峦复,古竹苍松,霞蒸云蔚,引絮含烟等自然特质、道家灵宝派阁皂宗、大万寿崇真宫等文化特质以及四特酒业等经济特质所决定的。所以,樟树形成的独有的自然特质、文化特质、经济特质就是城市的主题文化。
二、城市主题文化的重要性
1、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城市历史发展中自然孕育、成长起来的,并被城市的经营管理者发掘、提炼出来作为城市未来文化发展主攻方向的城市核心文化。城市主题文化在世界很多城市早已形成,如“啤酒之都”慕尼黑、“汽车之城”底特律、音乐之乡维也纳等。
2、树立一个城市文化形象和品牌概念,构建城市文化、经济、建筑特色的高度统一和完美结合,形成城市形象和品牌及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城市拥有一种垄断性资源,能够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药都的诞生——城市主题文化建设三、药都城市主题文化挖掘
城市主题文化资源开发,就是对城市主题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盘点,之后通过资源分类、资源析用、资源排序、资源组合的原则,对城市主题文化资源进行数量和质量的分析,显现和潜在,属管和外取,优势和竞争,提炼和加工,功能和形态,品牌和营销,深度和广度,战略和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开发,在城市主题文化资源开发上做足文章,把城市主题文化的附加值开发到最大化、最优化。现从自然、文化、经济三个方面,通过举例来探讨樟树现有的医药文化资源的可挖掘性:
(一)自然资源方面
樟树市东南隅的阁皂山,亦有称葛岭。是武夷山西延的支脉,逶迤绵延二百余里,峰回峦复,古竹苍松,霞蒸云蔚,引絮含烟,号称“清江碧嶂”。传说阁皂山是玉皇大帝跌入人间的龙椅,因此阁皂山也有“三十三福地”的美称,充分挖掘道家名山阁皂山的文化,既以其神奇绝世的壮美景观吸引海内外游客,又以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为世人称道。
(二)文化资源方面
明朝初年,这里建起一座三皇宫(即药王庙),每逢农历4月28日唐代名医孙思邈生日,就在庙侧设立交易场所,全国各路药商,多云集于此,进行贸易。明末清初,樟树中药铺已发展到200多家,同时,外省药商也来此设立药行,甚至还建有同乡会组织。这样渐渐变成了药材集散中心。至今境内仍有不少保存完好的炼丹井、洗药池、古寺、药庙等胜迹。因此,这些保留完整的医药文化载体以及流传了下来的民俗就是最好的展示。
(三)经济资源方面
1、医药文化催生的经济效益:如仁和集团大型医药科技企业的诞生。如今历朝的“药王庙会”已发展成一年一度的全国药材交流大会。每年请柬一经发出,香港、新加坡以及全国各省、自治区、市的药界同仁蜂拥而来。届时的樟树,就成为药的世界、药的海洋。在药都东门外的宽阔坪场上,一片专门用以进行交易活动的富丽堂皇的建筑群拔地而起,总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可容纳万余人同时进行交易活动。
2、樟树市的酒文化挖掘:大型酒业四特酒集团总部位于有着5000年酿酒史的中国酒文化发祥地江西樟树市,四特酒更以其难以匹敌的深厚文化渊源,将其发挥到了叹为观止地步:这里依山傍水、山川秀丽,据出土的大量陶皿、酒器及殷商遗址等文物证实,斯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酿酒,“四特”之名就是伴随着商代青铜文明而得之。其酿酒工艺一直引领着中华酒文明,早在唐时就有“四特土烧”工艺,后来又进入最负盛名的古代科学巨著《天工开物》,对后世中国白酒的规范化和规模化酿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代多少骚人墨客,对传承了几千年的四特酒文化做出了有说服力的注脚,成为四特酒最为人称道的一道独特景观:中国最著名的大隐士陶渊明归隐樟树附近南山脚下时,常以四特酒一解心中之闷,咏酒之诗句如赣江水奔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有人给他送来一坛四特新酒,白居易立即给好友回诗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道出了诗人对友谊的珍惜及对四特酒的留恋,并执意在“酒都”樟树旁定居下来。集古代理学大成的宋代大学者朱熹,曾因四特土烧留下不少诗作,当他辞别被唐高宗御赐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的樟树阁皂山时,书留对联“水流激石如飞雪,树景连山欲化云”及一首酒别阁皂山诗作,道尽与四特酒之深厚情谊。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句“名酒来清江,嫩色如新鹅”,更将其喝到清江(现樟树)四特酒后的感受,抒发为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名句。可见,樟树的酒文化底蕴十分深厚。
3、樟树与盐矿的不解之缘:1970年,樟树岩盐的发现,结束了江西“贫盐”的历史。毛泽东同志欣然批示:“江西找到大盐矿,是件大好事”。1972年邓小平同志也亲临视察,对江西盐矿的发展寄予殷切期望。该矿盐质纯正,储量可供开采1000年,以“盐”为中心的樟树化工系列产品开发,其产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樟树市现已经成为规模较大的盐化工业基地,樟树盐化工业基地是樟树盐化工业的重要发展平台,该化工基地位于樟树市东南方向,距市中心区约8公里。规划范围约10.23平方公里,规划就业人口1.3万人,规划控制期限为2005至2010年,并预留了发展用地。预计总投资为80亿元。目前,樟树市将丰富的岩盐资源巧妙转化为旅游资源,打出“盐文化”休闲旅游牌——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
药都的诞生——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四、药都城市主题文化品牌化、产业化、特色化以及规模化整体规划
由于城市化初期的政策缘故,城市的规划并不合理,加上过度重视GDP,如此众多且优质的文化资源并没有充分的发展。
因此,通过对樟树的文化资源进行分析和组合,提出了建设以养生、度假、休闲等生态旅游为主结合当地医药文化发展的方案,如中国古海养生旅游度假区的开发。通过樟树特有的道家文化在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来形成城市发展的动力,如阁山镇打造的青瓦飞檐建筑风格的特色小镇。把医药文化打造成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让健康成为城市主题文化的独特魅力。樟树以“中国药都”这张名片加大文化宣传形成特色品牌,以国际定位制作城市主题文化的宣传片,宣传自身特有的魅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和竞争力。
加强城市主题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城市主题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和盘点,之后通过资源分类、资源析用、资源排序、资源竞合,使城市的经济、文化有机地运行起来,形成一个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态势和格局,把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转化成核心竞争力,使城市获得最响亮的品牌和与众不同的形象,然后再通过城市形象的提升来提高樟树各种产业的发展。
药都的诞生——城市主题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