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破解拖延“小恶魔”,不要把意志力浪费在抵抗拖延上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人人都知道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攀登这座高峰的过程,也是不断与自我挑战的过程。
不要说白发时,后悔没有好好读书,就是每当期末考试时,又有多少学生在懊悔。
哎,我还没复习完呢,这么快就考试了?
遭了,系统已经登录不上了,四级考试没报上名,怎么办?
今晚要不要熬夜,明天答辩,论文还没改完呢?
究其根源,多多少少都有“拖延”的影子。
拖延就像求学者身边的一个“小恶魔”,时不时就跳出来干扰一下。
《学习之道》一语中的:
“小恶魔”常教唆人们贪图一时之快。
同时,又语重深长地说:
“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把意志力浪费在抵抗拖延上。而我要告诉你的好消息则是,你根本就不需要“万不得已”。”
01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很多时候,我们不断拖延,迟迟不愿动手去做的事情,恰恰就是让我们“心中不安”的事情,本能上是拒绝它的出现。
比如,恐惧数学的人会回避做数学题,就是因为想到了做题过程中的枯燥无助烦心,从而畏缩了,拖延了。
事实是:这只是个人的想象,想象阻止了探索的脚步。
真相是:借助于医学成像技术,研究结果已经显示,当“数学恐惧症”患者真正开始学数学的时候,痛苦就消失了。
也就是说,我们自己把自己吓住了,研究拖延症的专家丽塔·埃告诉我们: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有过拖延经历的人,都有一个内心的答案,认不认可这个研究结果,挑战一下,试试吧!
02通过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进入思绪
过程与结果是两个不同的现象,不要把它们弄混了,它们乱了,自己的定力也就乱了。
比如面对即将到来的暑假,你心里想:
我要完成暑假作业----这是从结果出发考虑问题。
我每天要写一小时的暑假作业----这是从过程出发考虑。
对此,《学习之道》建议:
想要避免拖延,就不要专注于结果。相反,你应该把关注点放在一些过程的形成上——也就是培养一些习惯,这些习惯能让你动手做一些痛苦而又不得不完成的工作。
每天写一小时作业,这就是习惯。
有了这个共识,我们的关注点就不是“完成了作业没有”,而是“每天一小时去做”。
暑假作业如此,其他亦是如此。
萨克拉门托城市学院,天文学与物理学教授,弗里斯特·纽曼就分享了一个好办法:
用书签或者便利贴标出每天的阅读目标会是个好主意。它是进度的直接反馈——如果终点触目可及,你会更有动力。
关注过程,会让我们摆脱被结果困扰的“小恶魔”,亲近享受过程中的喜悦。
03人人都有失败的可能,所以要控制大的失败
奥拉多·巴迪·绍赛多,是评师网上一位人气很高的数学教授,是得克萨斯州达拉斯郡社区大学的一名全职数学老师。
他在得州农工大学学习时,挂科挂得一塌糊涂,被学校开除了。
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正视挂科的现实,接受失败,并从一次次失败中,找到了问题根源,他越来越明白“分数难看不代表你是个糟糕的人,而拖延才是扼杀成功的毒药。”
经过调整和努力,他又回到了这所学校,并拿到了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成为一名老师。
面对不爱做作业的学生,他说:
人人都有失败的可能。你会失败,所以要控制你的失败。这就是家庭作业的用意——在这儿就让你把失败全部经历一遍。
作为求学者,谁都不希望考试挂科,谁都熟知“失败是成功之母”,谁都想离失败越远越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03659/0a80957ff2279a8c.png)
毫无疑问,失败也有大小之分,如果能够选择,我们都宁愿接受小的失败。
如考研落榜是大失败,数学不及格是小失败;英语四级没通过是大失败,月考是小失败;小测验是大失败,家庭作业不会做是小失败。
至此,我们才发现家庭作业是如此可爱和珍贵,为了避免最后不能接受的大失败,善待家庭作业,用它铺垫成功的道路才是最佳态度。
在家里,在课堂上,在阶段测试,在任何平常的时间、平常的地点失败,就是别等到重要关口,用那个你最在意的事情积累失败的经验。
综上所述,
拖延这个学习中的“小恶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给自己加上了标签。
撕去标签,“摆脱恐惧,注重过程,爱上小失败”这三个建议,既有心理层面,又有行动层面的建议,不妨试一试。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