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敬过去,一杯敬过不去!
新年的第二天,围观整整两天朋友圈的年终总结和新年展望。对于我来说,元旦已经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分界线了。也许常年立FLAG被打脸的缘故,在潜意识中多少有些刻意淡化这个里程碑吧。
影视剧中常有这样的段子: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这句话听上去似乎是一种包治百病的安慰,就像万能的生病多喝水一样。
过去的真的就能让它过去么?
表面上是善告不要纠结和纠缠,放下包袱轻装向前。但往往由于不能够正视它的存在,逐渐有些事情和力量会藏近潜意识里,最后甚至扭转命运的场力。
实际上, 从面对到接受,往往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
也直到今年, 我才意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面对”。
首先,面对的第一个姿态是“正视”。
我们常常在说面对的时候,往往却是视而不见的。
小时候就很不理解:为什么牺牲在岗位上鞠躬尽瘁的劳模都是长期带病,甚至自知病情日益加重的。他们为什么不能够停下来,修养恢复以后再继续努力付出呢?
反观,在我自己的生活中其实这样的盲目优越感的拖延以前也比比皆是。
譬如:加班没按时吃饭,已经胃绞痛,但还是觉得忙完这个项目休个周末就好了。明明是不够正视身体规律,怕被打断投入感,甚至是拿来炫耀努力的虚荣。最终造成了身体上的疾病问题像连环雷一样序列引爆。
所以,现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面对”屎尿屁困疼“,鼓励自己马上解决一刻都不要拖延。
神奇的结果发生了,一旦正视这些身体日常不适的小感受并且解决它,就会发生断舍离般的放松和舒坦。纠结和自我苛责的情绪忽然也就没有了滋生的温床,说起来也就这么简单。
其次,想下这是念头还是事实?
每一秒钟我们都在产生大量的念头,一念连环着一念。正念、妄念、浮念永不停息。时间久了,当我们泡在念头的汪洋里没有机会和能力反观念头。就会误以为我们的念头就是事实,进行评判下定论、甚至以此展开行动。
譬如关于写作,自己很早就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看了很多的爆文,觉得也不过如此,认为自己也能轻松的产出。
实际上呢?
真要是打开电脑,每写一行字都会觉得自己表达如此稀松平常,苍白无力。不仅没有金句,甚至连明晰的观点都很难打磨干练。于是紧接着,又开始了对自己新一轮的评判:你也许就是没有写作的天赋。
你看,像是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我也行”,然后是“你压根就不是这块料”的反转念头在不断的轮回衍生。
而事实是什么呢?我因为怕写出的东西太过平庸,索性就一再找借口不开始。回想学生时代,每天写1000字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到了现在,变成了搜肠刮肚也只能简单说些废话。
更严重的是,每次写完的东西总会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似乎表达的东西皆是陈词滥调,对读者也没什么价值。时刻都在自我否定,甚至是苛责而不自知。
在深入一点,其实是我对写作的初衷不够清晰。写作对我来说先是记录、结构化、反思、自省。其次额外附带的才是,对读者能够创造什么价值。
更重要的是,就目前来说写这个动作持续不停歇,要比一步跨到知识服务要更加重要。
第三,你是想要赢在哪?口舌言语上的得胜感么?
生在教师家庭,总是会是不是被遗传一点表达和传授的优越感。有时候使用过度了难免会有一种”为人师“”解了惑“的得胜感。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发现这种言语辩论上的得胜感往往来得太快,会让你误认为你已经掌握了事实层面的权柄,直接通达了现实意义上的胜利。
就像有一期TED演讲所表达的那样,当你把愿景目标到处颂扬的时候,在潜意识里你甚至会误以为你已经做到了目标。从而削弱在现实生活中迈向目标的动力和耐力。
在2019年,我才开始发现:有时候沟通其实是不需要说话的,甚至还更加高效。不止是聆听那么简单,察言观色、创造合适的氛围、恰当的坦诚、适时扮演容器的角色都是高效沟通的开始。
第四,理解局限的意义。
局限到底在说什么?
局限这个词从表面上来看就是在说边界,再往深里探寻其实还有选择成本在,具体层面拓展还有资源能力匹配的耦合程度。
就像生活中总有人反复询问:工作和生活如何平衡?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越来越了解这些一开始设立在排他或者零和的选项是永远不可能达成平衡的。
因为在这样的语境中,你所谓的生活就是“不工作”或者是”事少钱多离家近“。那还怎么平衡?永远也没法平衡。
只有把投入的工作当做是生活的主旋律,可能才会逃离这个纠结的选择。或者真正投入地做个生活家,说不定还一不小心就”财务自由“了。别说没这种好事,看看励志的李子柒、办公室小野各路博主每一个不都是把认真生活当做人生的事业。
具体对我个人来说,认识到局限的意义就是:如果定位记录个人真实成长,很难能够写出插座学院那样的爆文。而我的能力也仅限在于非虚构的写作,甚至更加偏向”呆板“的商业分析写作。像小说、散文、诗歌这些骚灵的文体细胞基本已经坏死怠光。
那么,既然知道了边界,了解了成本。剩下的就是老老实实耕作精进,日拱一卒。
第五,判断目前处在周期的什么位置。
2019年,个人觉得变得更加有耐心了。这个耐心,不是从磨砺意志来的。
耐心也不全是从身心灵的成长获得的力量。
能够变得对自己更有耐心,对别人更有耐心关键是在认知底层补上了一课。
这一课就是:凡事都有周期。
经济有周期、生理有周期、情绪有周期、岁月有周期。只要存活着一天,我们就在周期里荡漾。
能够了解周期的存在,就不会执着贪恋一时的得失。只要拉长时间周期一看,阿臾谄媚的小人,控制奴役的大佬都是必然消散在记忆里的浮云。
其实,不仅要知道有周期的存在,还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周期的什么位置。这样就不会时时打鸡血,间歇性奋勇拼搏、常态性混吃等死。
明白自己所处周期的位置,就会知道只要按照规律办事,迟早有一天你会到达周期顶峰,甚至脱离这个周期穿越到另外一个平行世界。
人生如果想要重启、归零、元衍,其实只要从面对开始就好。这也许是一种不松不懈,努力而无需多想,专注而又放松的生生不息状态的开始。
站在2020年的门口,让我们:一杯敬过去,一杯敬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