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人生谢幕前,请全力以赴
2020是见证各种历史事件的一年。
新冠肺炎席卷全球;美股连续四次熔断;SpaceX实现全球首次商业载人发射;中国航天迎来了高燃时刻--最后一颗北斗七星发射成功;今年高考的学生生于非典,考于新冠;美国退出了世卫组织......
周围朋友常常戏谑说:“2020每天都是见证历史的时刻,今年最大的目标就是活着。”
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我想要好好地生活,然而天天却只是在生存”。
生存即活着,如果仅仅是活着,难道真的没有意义吗?难道真的如此不堪吗?
我带着疑惑去读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以点带面,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通过小人物徐福贵的一生,讲述了活着的意义。
福贵的人生可谓高开低走,原本是地主家的阔少爷,但生性风流又嗜赌如命,败光了家中的房产和所有田地,他爹也因此中风而亡。
之后他误被国民党抓去充军,饱经一年多枪林弹雨的日子,这期间,母亲因患病过世,大女儿凤霞也因发烧成了聋哑人。
家中唯一的血脉小儿子有庆在他十二岁上小学时,给县长的难产夫人献血,因抽血过多而亡。
凤霞嫁给歪头女婿二喜后,产下男婴苦根,自己却因大出血死在了手术台上。凤霞死后三个月,妻子家珍也因长期遭受软骨病的折磨和内心的抑郁相继去世。
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穷苦,难得吃一次豆子,不料却被撑死了。
福贵送走了他所有的亲人,也经历了多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只剩自己独活于世。
这种情况下,有人觉得他也应该“一走了之”,因为他对生活似乎已经没有什么可盼的了,也无处可找到活着的希望了。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最后买了一头老牛,与之相依为命,过着平淡而安详的生活。
单看福贵经历的苦难,这样的人生可以用惨淡来形容,然而从他整个人生长度来看,他的一生虽然平凡甚至平庸,也充满坎坷,却也不乏充满希望和感到幸福的时刻。
比如,在女儿凤霞嫁给二喜时,二喜疼爱女儿,关心二老,那段日子虽然清苦,但大家心里都是乐呵呵的。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心情是跌宕起伏的。甚至很多时候都替福贵捏一把汗,生怕他们在难得的温情时刻,又遭遇生活的重创,然而不得不承认事实就是读者所担心的那样。
但在看完整本书时,心情却是平和的。正如一句歌词所言:“岁月是一场有去无回的旅行,好的坏的都是风景”。
一个人逐渐有了各种经历,每一段经历都让人看到不曾见识的那一面,那这个人也因此变得立体起来。
与之相反的是,看完王景春和咏梅主演的《地久天长》,心情是压抑的(大团圆结局其实有点突兀)。
女主在经历长子意外溺水身亡、二胎被迫流产(因大出血也终生丧失了生育能力)、养子离家出走、丈夫“外面有人”等,她身上的苦难和绝望,始终找不到突破口。
“时间仿佛停止了,就等慢慢老去”,这时一根稻草都可以压垮她。
生活中,我们有时也会遇到或大或小的苦难,小到考砸一次试、因说错话而惹怒某个人,大到工作不如意、经历生离死别等,当时我们是否深陷抑郁的泥潭或濒临崩溃的边缘呢?
若我们放眼五年、十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长度上,这些事或许仍会触动我们的内心,但还会使我们崩溃吗?
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我们就应为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东西(如爱情、金钱、荣誉、地位等)而活着。
其他东西本不属于生命的本质,不曾真正地拥有过,又何谈失去,更何况即使失去,也有机会再重新得到,而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也只实实在在地拥有这一次。
余华写这本书源于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
我们并非圣人,面对苦难做不到一笑而过还满怀感激,但我们可以不断寻找活着的希望,不断让自己的生活有所盼头。
像福贵那样,即使似乎失去了生活所有的希望,却还能在一头老牛身上找到生命的寄托。
若我们觉得生活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对生活也充满了无力感,也无论我们正经历着什么不如意,我们都可以为自己找点“盼头”---
比如买点绿植来观察一个小生命的生长;买束鲜花给家里增添点生机;与朋友相约一顿美味的晚餐;为自己策划一段特别的旅行;学习一项新技能看看自己从0到1的变化……诸如此类的事,都可以让生活有所期待,也永葆对世界的好奇。日积月累,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虽平凡但热烈。
正如美国作家戴维·希尔所说:“生命仅有一次,我们只有活得义无反顾,才能活得无可替代。希望我们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能纯粹而热烈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