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读书

范仲淹词二首:无情未必真豪杰

2018-01-01  本文已影响96人  65f6dcfde72f

范仲淹是士传统的集大成者,是堪为人类模范的完人,朱熹赞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他宅心仁慈,悲智近乎圣,文韬武略卓为可观。其后代枝繁叶茂,人才辈出,是著名家族,论者认为乃其功德所荫益。

当年朱元璋杀人如麻,有一个范姓官员获死罪,已经判了。朱元璋见其籍贯是苏州,赶紧叫来,一问,果然是范仲淹十七世孙。于是朱元璋提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送给他,说:“免你死罪三十次”。

虽说会当皇帝的人,杀人有道理,放人也巧妙,而苏州范文正公之高风远及,于此可见一斑。

我们很想鉴赏《岳阳楼记》,考虑到这两首词也特别好。相衡之下,倒是词作另有一番真性情呢。

两首词,即《渔家傲》和《苏幕遮》,分别是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代表作。

我们一如既往以审美为本,无须因敬仰作者而着意拔高。

《渔家傲·秋思》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夏国开国之际,野心很大,颇有些像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北宋挨了西夏国几顿猛揍,士气颓然,范仲淹奉命去延安镇守边疆。他革新防务,重视外交,改变了被动局面。

但范仲淹也有为难之处——国家无力支持大战,不能够以战功换和平,就只好以防为主,数年之间都是“磨盘”战略。

那时候,边境大体上没有大成大败,硝烟偶起而已,双方却都内里紧张。词中的“孤城”,就是有名的大顺城。当时范仲淹采取偷袭推进的方式,在两国交兵的中间地带,突然镶进一座防务齐全的城池,抢占了制高主动权。他一步步占地为营,压制西夏军的爆发力,形成战略防御优势,为后来的停战谈判奠定基础。西夏国本来很想以战养国,被范仲淹镇在那里,想动又动不了,很是难受。西夏国的开国皇帝李元昊乃是一代枭雄,遇到范仲淹这个劲敌,宏图不展,自有其憋气与无奈。

而此时的范仲淹,承受着巨大压力。率领大军戍边数年,不成不败的,日久闲话多,政治上就俨然有些不正确。他曾向朝廷自请无功之咎,大概也很需要皇帝表个态度。

塞外苦寒,荒漠千里,如此壮志在膺,不得舒展,该有何感慨呢?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塞下秋来”,只是引起。

“风景异”之“异”字,却令人一惊,因为是忽然之动。

秋风一起,风景立时变动而异化了。

接下来他先不说风景如何个异法,却先说大雁南飞。

北方的大雁,秋天南飞,以避冬寒。据说飞到湖南衡阳为止,其实不一定。“雁去衡阳”是文学意象,不讲究实际上对不对。

这里的“无留意”三字,情感上做好铺垫。

大雁都断然不留,人何以堪!这是烘托的手法。

四面边声连角起。

接下来落实“风景异”三字。

“边声”,就是边塞特有的各种声音,朔风劲吹、军旗猎猎、军马嘶鸣之类。

“角”是军中号角。

号角一吹响,边声好像就四面八方涌起来。

这句专写声音,听起来已经够苍凉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嶂”是群山如屏障。

“长烟”,是弥漫无际的氤氲之气。“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也是同样的词义。

“孤城闭”,本义是天黑之前,城门关上了;话外之音是军队处于防守状态,战争形势有点压抑。

至此,上片完成背景渲染。

你看,群山如海,孤城如舟;雾霭迷茫,残阳将坠;军号呜咽,边声大作。在这阔大而苍凉的边塞秋景之中,大雁怎么留得住呢?

雁南飞,孤城依旧,城中人有何想头呢?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借浊酒消思家念亲之愁,大雁南飞的意象落实了。

燕然勒石是典故。汉代的窦宪将军完胜北匈奴之后,几千里穷追猛打,希望彻底消除边患,打到现在蒙古国境内的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这典故体现国家强盛、大将扬威。抵抗日寇的时候,将士们作文写诗常用此典。

作者说,想家实在是想得厉害,但是没办法回去,只能借酒消愁。为什么回不了呢?因为战功未立、边患未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就是羌笛,音声凄然。边塞之夜,想家本已想得难受,若有人把羌笛呜呜咽咽吹起来,那最好是不要听。

    “霜满地”有思亲之意,如李白的“疑是地上霜”。

范仲淹善操琴。不是一般娱乐爱好,是拜名师深造的高手。他平常只弹一首《履霜》,人称“范履霜”。履霜就有霜露既降、君子思亲之义;另,霜露既至,坚冰不远,所以君子必须前瞻而谨慎。这两方面的内涵,都挺符合他的性格。

范仲淹幼年丧父,一生仕途倥偬,思亲想家的念头似是格外强烈。唯因重任在肩,不得已也。

至此我们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是很真挚的。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此结尾句出现情感高潮。

整首词念下来,“寐”和“泪”如破空而来。像阿炳《二泉映月》的起首句,很突兀,感情充沛淋漓,一听到,想不感动都难。

“人不寐”是补笔。

从观望黄昏秋景,至于闻笛,至于见霜露,至于不眠,至于感身世(戎边而白发),如此一条主线就明白了。

读者最后明白此词的逻辑主线的时候,才发现,作者已经泪流满面了。所以结末的“泪”字有非常之功。

欣赏全词,感受到一名老兵的真实情感。他虽是将军,但是与其他老兵一样,思亲,思家,思归,情难自已。

但是老兵有理性的底线,就是“燕然未勒归无计”。他命令自己不准回家。

这句话,在全词情感的衬托之下,显得格外真实、格外可信。

麦克阿瑟的演讲辞“老兵永远不死,只是渐渐凋零”,感动了很多二战老兵,那是另有氛围。我们在此看到的,是一名朴实的、感情深沉而理性坚定的老兵。

自古以至于当代,一些评论家认为此词作者身为主帅,感情太浓,语气太悲,不够英雄气概。这有点意识形态的味道,并非纯粹的论词。

古语说得好,唯大英雄能本色。我们在此看到的,正是范仲淹的英雄本色。

范仲淹说出来的,就是真的,没有人怀疑过。因为他永远本色示人。别人说“先忧后乐”,我们还不一定相信,是吧?

我们欣赏这首词,感觉跟作者很近,似乎可以坐下来促膝而谈,可以浊酒相见,可以夜深同闻笛,可以并肩望断南飞雁。

——心里有一点官架子的人,无论才情多好,都写不出这种诗词的。因为其本色不纯。

据说这首词传到西夏那边,敌军将士也受感动。

范仲淹是有这种魅力的。

《苏幕遮·怀旧》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现在,我们将再一次见证英雄本色。

这首词,是铁石心肠的英雄,真情流露,说儿女情长。

作者一层一层把情感推出来的,烘云托月的手法非常精彩。

然而,毕竟作者是博通古今的贤者,是胸怀大局的国之干城,无论如何儿女情长,气概还是不自觉流露出来,遮掩不了,也无须遮掩。这首词虽不似《渔家傲》大气磅礴,景象也是很开阔的。

碧云天,黄叶地。

碧天云飞,黄叶满地,就是秋天来了。

元代王实甫《西厢记》专说儿女之情,“长亭送别”开头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引用这首《苏幕遮》的。

我们斟酌一下,这六个字只写景,感情却已露端倪。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秋”字落实前边“黄叶”二字。

秋水淼然去,寒波生翠烟。这“翠”字很好,又沉又有色彩。伤心人以寒烟为翠,别有情致。

山映斜阳天接水。

景色越来越丰富而阔大。

但是,敏感的读者会提起精神,密切关注作者的下文。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来了!他怨芳草了。

“芳草无情”是正话反说。

我们有时候说“你这个人为什么这样好呢?老是为我的事操心”,表面是埋怨的语气,心里是感谢。

芳草无情,就是“芳草,你实在没道理。你这样无边无际,岂不是牵动我无边无际的情思?”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些句子,青草有情有意,正面直说,就不是怨。

古诗词里边,怨东风,怨青山,怨丫鬟,怨燕子之类的句子很多,大致都类于这种表达方式。

所以斜阳也是无情,它不理会作者多情,硬是要沉下去了。

我们看看夜里是什么情况。

黯乡魂,追旅思。

因有江淹的名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黯乡魂”的“黯”字,已扣离别之义。

“追旅思”,是回忆离别以来的种种思念。

因此处的“乡魂”二字,论者多认为这首词是思家思亲,这好像说得过去;有的认为这词话中有话,就则解为隐喻,把词意往政治方面靠,显得很勉强,好像范仲淹离开政治就没有生活了。——范仲淹岂是这样的人?

思家思亲的解释还行,不过还是不够味道。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每天夜里除非有好梦,而且好梦硬要把人挽留在梦乡,那就还能睡一觉。——这话直接说白了,就是因为思念,总是失眠。

作者的文字技巧厉害,倒装句意,牵来扯去的,辗转反侧的意味就全透出来了。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的情感都很强烈了,但是还没完,又推进一层了。

“明月楼高”,好像有点别扭,“明月高楼”不行吗?平仄也对。

不行。绝对要“明月楼高”。

他说明月夜,楼太高,不敢上去,言下之意就是——月光之下,登高我就要望远,望远就要思念,思念起来很难受。

作者嫌楼高,好像楼低一点,就还能考虑,还能小心注意别望远似的。你看,是不是衷肠百转?

然后又推进一层——明月楼高,真要上去的话,大家一起热闹还行,“休独倚”,千万不敢一个人呆着。一个人望远思念,那就实在受不了。

受不了的结果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衷肠本已愁,酒一进去就变成泪了。

泪是什么泪呢?相思之泪!

你看,这首词柔情似水、千回百转之微妙处,李清照不一定比得过吧?

李清照的词是好,不过要另论。若单论衷肠百转,还真比不过这位带兵打仗的汉子。

我们再举出作者的《御街行·秋日怀旧》来参照,词义手法跟《苏幕遮》一模一样: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李清照的“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上眉头,却上心头”,就是引用范仲淹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好了,现在我们回头来研究主题。

李清照这一句是写思念丈夫。范仲淹的《御街行》也好,《苏幕遮》也好,就是思念妻子。

《苏幕遮》词题为“怀旧”,似与内容不协。而正因为不协,尤显蹊跷。范仲淹发妻李氏早逝,或词题与其相关。当然,这是无从考据的事情,猜测而已。

回到《苏幕遮》来看看。

一开始的“碧云天、黄叶地”,已是柔情满怀了,敏感的读者可以感受到。王实甫是能写《西厢记》的人,敏感度非同小可,这一句他直接就捻进情人离别戏了。

“寒烟翠”是柔情,“天接水”也是柔情,不信你多念几遍看看。

“黯乡魂”只是补笔写实,论者却以为是主题。

接下来的辗转反侧其实已经讲清楚了。

再后边的“明月楼高”一句,完全是点题,而且笔触已达极致了。

为什么说最后一句完全是点题呢?因为有“独”字为证,有“相思”为旁证。

为什么“相思”是旁证?因为“相思”有时可转寄他义,“独”字一下去,就没有疑义了。

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说这首词是烘云托月。“月”即是思内。

范仲淹是伟人,是贤者,所以大家评论这首词,这一层老是点不破,总说是思归。也有论者不点破,怕影响作者形象,这其实多虑了。

这首词的表达方式其实很正常。今人说惯了“我爱你”,忘记古人是不讲这句话的。别说古人,就是我们七十年代生人,见到的长辈夫妇,也都不说这句话。就算爱极了,爱得受不了,也不说“我爱你”。那他们怎么表达呢?——怨。就是范仲淹怨芳草的那种怨。

怨之一字,贯穿整个中国文学史,体现中国人的某种情感模式。这话题还挺有意思的。

能够理解这些,念《诗经》的“国风”就亲切了,因里边有很多这种“怨”。

两首词研究好了,并排来看看,发现有几个问题。

第一,《渔家傲》是豪放派,古论此词一扫唐末五代以来词坛靡丽之风,且新创边塞词。——之前边塞诗很多,尤其唐代,边塞词就没有。《苏幕遮》则是婉约派,李清照都受其影响了。那么,两种相反的格调,何以奇迹般地并于范仲淹一身呢?

答曰:也不算奇迹。诗词在古代只是辅助教育,表情达意而已。人的感情本来豪放、婉约都有。翻开古人作品集,几乎个个都身兼两者,并不奇怪,惟各有侧重而已。范仲淹修养很高,胸襟很广,文学功底一流,他在两派各出新意、各擅胜场,完全可以理解。

第二,既然作者是战场将帅,为何很难从词意看出来呢?

答曰:文学创作自有规律,首先要能自遣情怀,像范仲淹这样,自然流露即可,不必外加框架,或者以观念先入为主。钱钟书说过,文如其人,主要是如其性情,其他方面就不好说。所以身份一说,不能这样看的。就算皇帝的诗词,真写得好的,也还是本色示人而已。《渔家傲》只说思乡思家之情,而莽莽苍苍的意境、沉郁慷慨的气质,同样英雄本色。柔情豪情,均是直抒胸臆。如此正心诚意抒发,即是“思无邪”。

第三,打仗的场面很有气势,历来大家也喜欢这个题材。范仲淹为何只写个人情感,而不写打仗?

答曰:范仲淹其实很不喜欢打仗,其他作品有透露。他有军事才能,国家需要之时就上战场了。但是打仗归打仗,作诗词却专抒个人情怀。将军到老多厌战,刘伯承晚年不看战争片,电视上一见他就换台。范仲淹在战场上拼命的同时,已经不喜欢战争题材了。他虽厌战,却忠心耿耿保家卫国,成就功业,这是以国计民生为念,也是他个人的因缘。

第四,范仲淹思家想亲那么细腻,好像特别多情?

答曰:范仲淹确实多情,但不是特别多情,是多情得要命。

我们查阅他的事迹,发现他一辈子总是在帮助别人,好像什么人都能帮。这一条,除了能力之外,不多情就做不到。

他的交游很广,什么阶层的人都有深度交往的。这也是多情。王安石曾在开会的时候,批评他交往太滥。不过现在看来,倒是王安石交往太过不滥,用人偏狭,影响了政治作为。但这件事也证实他对人多情是有名的。

他给自己找到一块地,作为百年后家族墓葬之用。但听行家说风水很好,就放弃了,改成建学校,大家共享。这样没事找事,也是多情。

他一辈子忙来忙去,因为多情,最后把钱都捐光了,临终时家里买不起棺材。所以说他多情得要命。

他的名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却像是多情得不要命,到今天都广为引用,尤其推动民主的有识之士及愤青们。

后人誉之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但他并没有所谓的伟人形象,倒是“布衣”二字,跟他很般配。

《岳阳楼记》结末一问,虽是自问,其实也问天,也问地,也问世间苍生——

吾谁与归?

可应范文正公此问者,其唯《履霜》一曲欤?

——————————————————————————————————————

本文乃至本“简书个人文集”作品,均为原创,若转载或引用,请注明作者名及出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