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眼睛,有福了!
《红楼梦》的前两回写林妹妹的老师——贾雨村,写他的才学和见识,还写到了他和冷子兴之间的对话。通过对话,作者向我们大概介绍了贾府的情形。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这样的写法很现代,很有国际范儿。很多外国的小说,在正文之前,就有一个书中主要人物的一览表;中国很多现当代的小说,也学了这一套。“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即是《红楼梦》的主要人物一览表。在《红楼梦》的那个时代,作者有此超前和现代的写作技法,当真难得。
有了前两回的这些工作,作者才在第三回中,真正开始了本书的主体故事。这一回的故事并不是很精彩,精彩的是作者写实的本领。
一部优秀的小说,真正厉害在哪里呢?用《红楼梦》的话来说,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如果一个小说能写到以假乱真、无中生有的境界,那当真了不起。这样的小说有太多了,如《哈利波特》《魔戒》《冰与火之歌》……
自胡适开始,很多人认为《红楼梦》是作者的自叙传。这样说,当然也是不错的。但太强调《红楼梦》的自传性,恰恰是在贬损《红楼梦》。道理很简单。《红楼梦》如果真是自叙传的话,作者不过是据实而录,或者是把真事经过了艺术化的处理;作者所写的一切,在生活中都发生过了,作者不过是把他记下来,把他艺术化地处理一下。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并不是太难的。难的是什么?明明这个事情不存在,这个人物不存在,但作者却通过作品,虚构了一个世界,塑造了活生生的人物。两相比较,孰难孰易,该是很清楚的。
《红楼梦》可能确实事有所本,但我们如果过分强调这一点,而忽略其以假乱真、无中生有的这一面,就不可能很好地去领略其艺术魅力。
下面我们具体来说,《红楼梦》怎样做到以假乱真、无中生有的。小说的常态就是虚构,就是要实现“假作真”和“无为有”。而要实现“假作真”和“无为有”,却要靠写实:作者把想象出来的人和事,当成真人真事来写。能不能把虚构的人和事,写真写活,这很考验一个小说家。
《红楼梦》虽然说自己是“满纸荒唐言”,说自己是“假语存”而“真事隐”,但作者真正去下笔时,却丝毫不错。《红楼梦》的第三回,高度写实,一个个人物都被写活了:林黛玉、贾母、王熙凤、贾宝玉……
此外,作者对事物的描写,也极尽写实。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靠东壁面西设着半旧的青缎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边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旧褥。见黛玉了,便往东让。黛玉心中料定是贾政之位。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 ”在这里,《红楼梦》对这些器物陈设的描写极准确,用了三个“半旧”,很好地表现出了贾府的生活品质。
写实到连这些极小极细微的地方都不放过,这不仅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本领,更表现出了作者对我们读者贴心的尊重。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我们举一下抗日神剧的例子,就明白了。抗日战争,那是真实发生过的。可我们在看一些抗日神剧时,为什么会觉得辣眼睛呢?说白了,这是创作者不尊重观众的缘故。创作者眼里没有观众,所以便胡编乱造一气,细节和逻辑都漏洞百出。看这样的电视剧,我们的眼睛就是在活生生地受罪,我们的脑袋也是在被活活欺负啊。
再举一个小说的例子。《三国演义》第一回中写道:“ 不数日,人报黄巾贼将程远志统兵五万来犯涿郡。刘焉令邹靖引玄德等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 ”这个地方,请大家注意,刘关张是500人,程远志是多少人呢?50000人!双方的力量之比是1:100.结果是什么呢?刘关张大胜,所谓“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要我说,这才是《三国演义》里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与它相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根本就不算什么。
这个“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是我们很多抗战神剧的祖先,它们有着一样的血统,侮辱读者和观众智商的傲慢血统。有这样血统的小说、影视剧等,还有很多,代有所出,经常地来辣我们的眼睛一下。这就越发显出了《红楼梦》写实的可贵。写实与否,不仅是一个技法问题,更是一个对读者和观众是否尊重的问题。
所以,每次读到《红楼梦》的第三回,特别是在今天这个辣眼睛的作品层出不穷的时代,我想说:我们的眼睛,有福了!
《红楼梦》第三回写到了林妹妹的眼睛。林妹妹的眼睛很好,我们也许没有那样的眼睛,但我们可以努力爱护我们的眼睛。
那么,怎样爱护我们的眼睛呢?
我想说:珍爱我们的眼睛,保护我们智力的尊严,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读《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