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专注整理,却不只是整理(理论篇)
文/一剑江湖
《断舍离·心灵篇》山下英子│整理,执行力,自信心,实用性作品
这本书是今年三月份亚马逊开学大促的时候为了凑单买的一本畅销书。本文是第一遍读完、第二遍整理、第三遍总结后的成果,希望它能作为一个好的开端,希望我每周一本书的计划能如约完成。
谢谢阅览。
整体印象
1. 全书概要
本书主要通过介绍作者自身经验和培训经历,探讨“如何整理物品”(或“如何处理自己与物品之间关系”)。
全书共有五章,主要架构概括如下:
全书结构
书中特别强调,“减少物品”意味着“只要能彻底的收拾,就根本不需要整理和收纳”。主要方法概括为“断”、“舍”、“离”,也就是书名。全书通过论述和实例进一步阐明了这三个字的深刻内涵。
同时,作者认为,通过“断舍离”,人与物品之间的关系会得到改善,自己的个人形象、生活习惯和以往的某些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人更快乐地享受生活,享受“自在空间”。
2. 推荐理由
如果你想整理却无从下手,想看书却总是开不了头,想做的事一直没有动力,那么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个开始的理由。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所有行动被拆解得看起来简单、想起来有趣,所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不如试试看吧”的心理,有助于读者检视自身并进行练习,可操作性较强。
3. 阅读建议
本书带有日本人写作的一贯风格,简单易懂但有点绕,有些地方也许多读几遍才能体会作者的意思,插画和案例将会有很大帮助。
4. 保留意见
作为《断舍离》系列中的“思想篇”,作者提到了“看得见的领域”、“神的领域”,“停滞运”和“腐朽运”等玄妙的概念。
她指出,通过物品整理可以锻炼个人工作习惯,使思维清晰,生活愉悦,会影响整个家庭及个人的运数。
这些观点看看倒也无妨,但我认为,如果一味夸大整理的效果,而不学着去充实自己,那么最后,你只会得到一间整洁的空屋子而已。
5. 要点摘录
- 断,就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
舍,就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离,就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
- 思考的方式,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 时间轴永远是现在。
- 整理房间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理论篇
1. “断舍离”与整理术、收纳术有什么不一样?
前者是筛选出自己真正需要、喜欢,并且当下对自己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后者是对它们进行空间上的合理布局。
断舍离的机制
2. 时间轴要锁定在“现在“
有些东西觉得很可惜,但就是舍不得扔,或者觉得麻烦,就懒得去扔,这意味着把能量留给未来,让未来去处理了。可这些东西留了下来,然后会强化它们所包含的回忆和能量,给人造成混乱。换句话说,家里放着的东西有八成是时间轴错位到了过去或者未来。
聚焦于现在,把东西分为日常和非日常两类。无论使用频率高低,都必须仔细看明白再收起来用。不要把重点放在非日常上,不要刻意的有“这是给客人用的”这种观点。
3. 住所的意义
“断舍离”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环境:
第一,与人有关的环境和与场所有关的环境。
第二,远环境和近环境。
第三,靠自己的力量能改变的和靠自己的力量改变不了的环境。
从远近来说,要想有所改变的话就从近环境开始改变。
要想改变居住环境,首先就必须得进行诊断,要用他人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家。
要有自觉性,这并不是要做给谁看,而是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好好善后。
当你能够掌握所有在你身边的物品的位置,以及确保他们能够物尽其用,这个时候你的家才终于从“仓库”变为了“住所”。
物品全部在自己的支配下,把自己变成物品的主人。然后精挑细选,和自己喜欢的东西生活在一起,并做到物尽其用。
当身边留下的都是精心筛选、适量的物品,性能高又美观,这个时候就可以抛掉“住所”的称谓,改作“自在空间”。
4. 认清自己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如果把杂物比作是生鲜食品,怎么看都是垃圾却没扔掉的东西,就好比是坏了的火腿;那些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东西,就好比是已经过了最佳食用期但还没坏的干巴巴的火腿。
如果你足够爱惜自己,一定会毫不犹豫的给自己买最新鲜的。
5. “断舍离”到底有什么作用
(1)与自我形象之间的联系
以什么样的态度使用何种品质的东西,一方面能体现使用者内心对自身价值的评价,另一方面会影响别人对待你的态度。我想,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以前逛淘宝的姑娘后来都会说“要过一种有质感的生活”。
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人也就能以此判断出准确的自我形象。
物品是自身的投影。物品既棒又新鲜,就是最重要的。
(2)学会珍惜,消除执念
通过实施“断”,人会发现,日常生活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其实是该被珍惜被感激的,这个概念能让人消除一些无望的执念。
明明是已经不会再穿的衣服,可却因为有感情,所以只能收着,也就是说,这是一种“说是有可却没有,说没有可是却有”的奇怪状态。这其实并不是留恋,而是一种执念。
(3)获得自信
人之所以会产生“说不定以后用得上呢”,“必须得扔掉,可又没有行动”这样的想法,多半是源于对自己的不信任。就像是与朋友约好了吃午饭,但是却爽约,三番五次出现这种情况,其实就是拖延了你与自己的约定,这种事日日重复,对自己的信任感就会一点点消失殆尽。
换句话说,能够收拾好一件东西,就等于遵守了与自己的约定,这件事就成了换取值得信任的自己的信用资金,也就是自信,自我肯定感会骤然增加。
(4)锻炼“选择力”
活着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断舍离"衍生出了很多副产品,选择力就是其中之一。不过,选择的标准应该尽可能的简单,因此分类应该是进行最小限度的分类。
可能会阻碍行动的原因之一,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下手,也就是回避做决定。所以对策就是:先学会把东西分成三类。
(5)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了或许很方便,但即便没有也不会伤脑筋的东西是什么?当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就能觉察自己心底深处的真正的想法。通过对物品的拷问,进入深刻的灵魂。
(6)从“拥有”这种观念中解放出来
物品其实是物与感情的结合体,包含着积极感情的物品留下来也无妨,但包含负面感情的物品还是太过沉重了,毕竟我们没有必要给自己的人生背上如此沉重的包袱。说到底,拥有就是深信不疑的错觉。
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这一定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当缘尽了就潇洒的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6. 小结
很多人没有勇气去割舍眼前既有的幸福,进而投资出更多的幸福。他们不再追寻,不再盼望,而是愿意在当下和自己诸多的不完美,内在的各种阴影,各种负面情绪和念头好好相处。
对所有想要做出改变的人而言,当你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想要迈出第一步时,你就已经取得了小小的进步。
上帝只救自救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