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历史专题精选历史国学与传统文化

兴衰千古事,谁识桃园义

2018-07-30  本文已影响148人  青风若凡
引导语2.jpg
首页图.jpg

一、
在封建王朝,你要联合一帮人干大事,非得有个名头,比如陈胜武广起义时,把写有“陈胜王”的丝帛事先塞进鱼肚子里,放出陈胜可称王的消息。

吴广又在夜里潜入古庙学狐叫“大楚兴陈胜王”,于是人们更加深信不疑,跟着陈胜吴广揭竿起义。

汉刘邦演绎了一个“斩白蛇而起义”的故事,让人们认为他是君命神授,于是笼络一批苦难农民兄弟打下了大汉江山。

东汉末年的刘备也想在乱世中起事,但他只是一个贩履织席的,武艺平平,谋略也没有过人之处,想要角逐天下,没有个正当的旗号那怎么能行?

刘备的聪明才智虽然比不上诸葛亮和曹操,但是他毕竟是读过书的,蛊惑两个武夫已经绰绰有余。

一个是张飞,他是卖酒屠猪的,虽是下层人民,他的骨子里还是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另一个是关羽,他因杀了人逃亡江湖,急需有人收留。

如果他们三人拜把子,顶多也是布衣之盟,但是没有影响力谁愿意跟这个三人小团伙干。

就像现在一个人想创业吸引人才,吸引投资,如果自己没有个很牛逼的背景,没有描绘的天花乱坠的蓝海市场,鬼才愿意跟你干。

1.jpg
二、
刘备是清醒的,他找了个好身份,他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自诩血管里留着大汉天子的血”,在封建年代,出身和背景非常重要。有了“刘皇叔”这个称号,就有了影响力和号召力。

虽然孙权的谋士陆逊在和诸葛亮辩论时说“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稽可靠,眼见只是织席贩履之夫耳”,但这些都不重要,只要诸葛、关张二兄弟拥戴他是刘皇叔就可以了。

有了身份,还得有个明确的政治目标。就像现在互联网行业的一些牛人,动辄要颠覆这个,消灭那个,说起来真是牛气的很。仿佛你不跟着他干,就可能是一个随时被时代抛弃的傻蛋。

三国群雄并立,有权倾朝野的董卓、吕布,有兵精粮足的袁术,有虎距冀州的四世三公袁绍,有人称八骏威震九州的刘景升,有血气方刚独霸江东的孙伯符,他们各自招兵买马。

其他诸侯都以推翻大汉江山,改朝换代自己做皇帝为目标。

但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情形呢:“白骨露与野,千里无鸡鸣”,“生灵涂炭,百姓苦不堪言”,人民普遍渴望稳定,渴望回归社会正常秩序,能够安居乐业。

所谓“势究见节义,世乱识别忠贞”,刘备经过深入调研,认为只有提出“扶保汉室”的口号才能赢得民心。

至于后来“玄德进位汉中王,有没有想过四川是汉献帝的土地那也是后话了。

有了身份有了目标,还得有行动纲领,就像桃园结义是的誓词所说:“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

“上报国家”表现上就是维护、振兴汉室,在当时汉朝已江河日下,日落西山的大背景下,这个行动纲领很振奋人心,也很有蛊惑力。

至于关、张二人,他们想的就是傍了一个有来头、有志向的大哥,协力同心,可图大事。“大事”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打江山、坐天下”。


2.jpg

三、
“桃园结义”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多见于宋元以来民间艺术家的虚构。

《三国志》关羽本传云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 侍立终日, 随先主周旋, 不避艰险。”《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根据小说创作的需要,开篇即隆重推出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因为刘、关、张在当时社会地位低下,需要以桃园之义把他们联合起来“干大事”。

也正是刘、关、张三人于微贱之时结为兄弟,他们恪守盟誓,苦心经营, 终成蜀汉帝国之大业, 这种成功经历是很令一般民众向往的。

就像现在的成功人士,在自传和演讲中多谈论自己白手起家,创业的艰辛,才更能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道理是一样的。

《三国演义》小说第一回写刘关张桃园结义的誓词有“上报国家, 下安黎庶…… 背义忘恩, 天人共戮!”这里既有“上报国家”的忠义, 又有 “下安黎庶”的仁义;既有“救困扶危”的侠义,又有同生共死的情义。

但他们以“义”为重, 同时又被“义”所封闭。鲁肃和孙权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他们也曾“同榻抵足而卧” , 但鲁肃比关、张有远见,也更大气。

对比有关鲁肃的一个细节, 就可见桃园之义的局限性 。

孙权请鲁肃上马,骑马并排而行,悄悄地问他:“我下马来迎接你,能彰显你的地位么?”鲁肃说:“不能”。孙权问:“那怎么做才能彰显呢?”鲁肃说:“希望主公威德行于天下,成就帝王之业,使我青史留名,这才开始彰显。” 孙权抚掌大笑。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鲁肃和孙权没有举行一个什么结拜的仪式 ,但鲁肃对孙权的义更显出开放的气象,鲁肃和孙权之间的“义”才是真正的大义。

华容道关羽 “义释曹操”,是他以“知恩不报非君子”,把对“义”的理解着眼于个人恩怨,根本不顾及全局、整体的利益。

虽然关羽义释曹操的行为“威风齐日月,威风震乾坤”,按当时的道德评价来看关羽的形象也颇有光彩,鲁迅也称赞:“写华容道上放曹操一节,则义勇之气可掬,如见其人。”

但关羽的这种行为本身,无论当时和今日来看,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值得称赞的。

由于“桃园之义”固有的封闭性,使得诸葛亮一直处于“圣三位一体”外,诸葛亮对刘备再忠诚,他不可能真正地融入其中 。

赵云的命运同样如此。论武艺、论用兵 、论见识 ,赵云他在刘备集团中都是一流的,对刘备更是忠心耿耿 ,立下了汗马功劳,又从不居功自傲 。但他却没有关 、张二人那样显赫的地位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后来才投奔刘备的, 比起桃园结义的兄弟关系 ,在刘备看来,似乎还“隔”了那么一层。

关羽和张飞身亡, 诸葛亮未尝在人前落泪,而赵云病故,诸葛亮跌足大哭。或许,只有诸葛亮更懂赵云。

因此我们说 ,桃园之义深挚但不博大,它令人感动,但也令人叹息 。


3.jpg

四、
“桃园之义”最大的伤害就是“关羽失荆州”,也直接导致刘备丧失了争夺天下的资本。

关羽对诸葛亮说:“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话不多而分量及重。

潜台词是说:“只有把荆州交给我关羽才是最合适的,这可是我大哥的荆州,交给其他人大哥能放心吗?”

而刘备授权关羽镇守荆州的做法也很隐蔽巧妙,他既要表示对诸葛亮的尊重,而重视关羽、委任关羽的目的又要达到,就派关羽的儿子关平从西川送委任状。精明的诸葛亮自然领悟,在犹豫而又无奈的情况下,把荆州交给了关羽。

如果刘备不局限于“桃园之义”,出于公心,让赵云镇守荆州,或许三国归晋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至于后来关羽、张飞先后身死,刘备执意报兄弟之仇而罚吴,也是彻底置诸葛亮的“连吴抗曹”战略而不顾。

刘备不听赵云、诸葛亮的劝阻,甚至东吴使者诸葛瑾提出“愿意送还夫人,交还荆州,愿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但是刘备却因为桃园之“义”而义气用事,不知审时度势采纳良言,并拒绝求和。

尽管刘备的“贤弟已亡,孤岂能独享富贵“,这种兄弟之“义“从道德层面很纯洁,够高尚,也够感人,但是他尽“义”于私,而不是尽“义”于公,是狭隘的和愚蠢的。

道德和历史是两回事,历史绝不因刘备的“义”而对他厚爱宽容,夷陵大败就是狭隘的“桃园之义“的苦果。

刘备在白帝城永安宫龙榻上对孔明说:“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 可以视为痛定思痛的反思。

那么刘备真的也坚守了“桃园之义”的誓言了吗,其实也没有。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哭泣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这就好笑的很了,刘禅是个什么货,能不能成大事,刘备这个当爹的还不清楚吗?

刘备你在死前还要正话反说,无非是要诸葛亮表个态“主公啊,您放心走吧,我一定尽力辅佐幼主,蜀汉江山永远是您刘家的”。这样,刘备才能放心的死去了。

“桃园之义”的誓词中不是有“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誓言吗,这么宏伟的事业诸葛亮可担重任,干嘛不交给诸葛亮去办呢?

可见,桃园结义的誓词也只不过是刘备利于打天下借口罢了。政治家都是虚伪的,刘备也不例外。


4.jpg

五、
历史重功绩,民间重道德。“桃园之义“最大的贡献是成就了关云长”忠义千秋“的美名,

历史上的关羽,文治谈不上,武功有得有失,荆州一役,因轻敌和孤傲,惨败在吴国小将吕蒙手下。却因为自宋之后的许多皇帝追封,而成为众星捧月的英雄。

关羽在明代达到了“圣”的地位。关羽这个“武圣“与孔子这个“文圣”齐名,一文一武,堪为万世师表。

不过,关羽的武圣同孔子的文圣相比,多少有点底气不足。在历史中,凡集学问之大成者,谓之泰斗;凡集道德之大成者,谓之圣人。泰斗乃人之极品,而圣人则已不是人,而是神了。

在古代文人心目中,诸葛亮的地位更高,杜甫的那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 ,道出了所有读书人对他的尊敬与怀念。但是诸葛亮是文臣,文臣忠于社稷,忠连着忧患。武臣忠于朝廷,忠却连着愚。与忧患相连,忠是有条件的;与愚相连,忠是无条件的。

对历代封建皇帝来说,似乎“愚忠”是最受欢迎的,所以关于被捧为“武圣人”就并不感到怪了。


5.jpg

六、
总之,在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小说中,刘备以桃园结义始,以白帝城殉义终。

桃园之义是刘备的蜀汉事业走向胜利的序曲,又是蜀汉事业走向衰亡的路标。

桃园之义凝聚着古代人民的审美理想和政治判断,也凝聚着古代人民的道德价值取向,带给历史的,是深层次的思考。

桃园之义,以他特有的雄浑和悲壮的旋律,演奏出了可歌可泣、可悲可叹的“义”的咏叹调。


封面图.jp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