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行记五 | 云冈石窟: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这是我第二次来云冈石窟,上一次是两年半以前,当时是和一群人,虽然待了有三个小时,但是意犹未尽,因为里面太大了,当时感觉这地方来多少次都不嫌多。今年三月份去了洛阳的龙门石窟,给我的感觉也特别好,尤其是奉先寺,内倾的崖壁下面半环绕着巨大的造像,给人一种窒息般的庄严,如果有音乐伴随,梵音西天也不外乎如此。
我当时就认为,龙门似乎比云冈要更好些。这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体验,无从区分对错。但在去了龙门不到两月后,又到云冈,又感觉云冈并不输龙门。可能上一次看得比较简略,尤其是几个内容丰富的窟,当时管理方要求流水式的进出,就走了一圈,没有太仔细感受。
这种级别的石窟,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震撼,当然有很多细节,是我们在短时间内无法领略到的。这次来云冈,也是和一群人,人多,有人就提议叫个导游讲解。听了下导游的讲解,真是感觉对于云冈这类石窟,我们所知甚少甚浅。它就像一个大宝藏,现在给你打开了大门,如果你喜欢,里面有足够宽广的空间供你去探究和摸索,有足够的材料为你佐证。比如给你一个窟,你把里面的东西全搞明白,那基本上就对佛教对石窟有很深刻的认识了。这就像做题,做完一本书上的题,别的也就触类旁通了。剩下的只是用经验解题,然后内化。
云冈的开凿始于北魏王朝,从公元460年开始。到公元494年,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云冈的官方开凿就结束了,剩下的主要就是民间开凿。而洛阳龙门的开凿就开始了,之后龙门在唐代达到兴盛。就风格而言,云冈豪放、粗犷和宏厚,一如北朝多雄健,而龙门则清秀、细腻和温和,就像唐代尚丰腴。龙门更像个温婉的中原女子,而云冈则是雄壮的北朝汉子。
因为不久前去了龙门,所以再到云冈,对这点体会更深。第二次来,又了解了些之前没有注意到的东西。
这里有不少二佛并坐的造像,二佛并坐本身有它的佛教典故,指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说法。这种雕塑题材在其他地方比较少见,但在云冈却特别多。这当然是有原因的,作为官方开凿的石窟,它的造像必然会带有政治含义。二佛并坐,一般认为,多指魏孝文帝期间,他和祖母文明太后冯太后二圣并存的执政局面。所以,二佛并坐的造像应该都是在孝文帝期间完成的,算是云冈的二期工程。
前阵子看到一个讲西域佛教造像的纪录片,提到二佛并坐,说在中原很少见。我一听,就觉得有问题,相比西域,这里说的中原当然是广义上的中土地区,制片人可能不知道云冈有386对二佛并坐的造像,这绝对是无法忽视的。二佛并坐是云冈的特色,所以我特意买了个二佛并坐的小纪念品。
另外这里交脚菩萨像也很多,这个我在别的石窟也没怎么见过。交脚菩萨肯定是弥勒佛,或者叫交脚弥勒,作为未来佛,他是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弥勒佛常见的形象是笑脸大肚,这个形象来自五代以后宁波一带的一个叫契此的和尚,宁波的雪窦山也是弥勒圣地。但早期的弥勒不是这个样子,至少他不是个胖子。交脚菩萨就是早期的弥勒形象之一,看起来身段还比较苗条,交脚可能早期印度或者中亚等地国王和贵族的一种坐姿,象征尊贵的身份。当造像类型传入的时候,坐姿也就一起传进来了。这里还有不少西域以及印度健陀罗等风格的雕刻。
北魏初期一直比较崇佛,但到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因为发现寺院藏有兵器,加上信奉道教的重臣崔浩的劝说,就开始灭佛。这其实是一次佛道之争。当时大部分沙门还俗,但一个叫昙曜的和尚独守其身,在崇佛的文成帝拓跋濬(jun四声)即位后,他成为当时的佛教领袖,受命开凿石窟。《魏书-释老传》说:昙曜白帝,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这就是著名的“昙曜五窟”,也是云冈的一期工程,五个巨大的造像,一般认为代表了当时北魏的五个皇帝。据说其中身有千佛的造像的代表了灭佛的太武帝,这是造像者对他灭佛行为的一种回击。一尊很大的交脚菩萨,象征着因病早逝的崇佛的太子拓跋晃,因为他并未成为皇帝,所以不是佛身,和弥勒菩萨类似,只是处于接班人阶段,而且因为这个原因,这个造像还低于地面一截。而弘佛的文成帝则被认为是那尊最著名的释迦坐佛。
比起龙门石窟,感觉云岗石窟的保护难度更大些,龙门的山体似乎都是坚硬的石头,而云岗则似乎土质比较松软,沙化很严重。龙门造像的损毁不少是人为的,劈砍和偷盗,而云岗似乎风化损坏居多。
这里的纪念品不错,除了二佛并坐的钥匙扣,我还买了一副石窟造像的扑克牌,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