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里的“苍”和“白”不是指颜色!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唐)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与《江雪》一起被收录到了我们《古诗词趣读与写作启蒙》教材的《冬季》篇里。除了都与冬季和雪有关,这两首诗的结构也是类似的:先写景再写人,通过景色来衬托人物。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里的“苍”和“白”不是指颜色!江雪
——柳宗元(唐)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江雪》这首诗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衬托出“渔翁”的“傲世独立”,按创作背景来看,经历永贞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很可能借“渔翁”暗喻自己。
现在主要讨论的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挺简单的诗居然被许多赏析文章给搞复杂了。我向来反对“自作多情式的过度解读”,也很反感把古诗词的译文搞得像是散文扩写。有人说这题目里的主人是指“诗人自己”,但不管明里暗里,在我眼里诗中的“主人”都与作者没关系。又有人说前面两句是诗人在投宿之前的景色描写,后面两句是住宿以后的情景。我不得不承认他们脑洞比我开得大。
诗的题目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如果诗中没有“民宿主人”的存在,那以《逢雪宿芙蓉山》为题即可。所以,这首诗应该是以描写这个“主人”为重点,与《江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最后一句“风雪夜归人”,除了是指这位“主人”之外怎么可能还有其他选项呢?既然“逢雪宿芙蓉山”,诗人大概率是已经住在了芙蓉山的“民宿”里。之所以会产生歧义,是有人在第一、二句对仗句里的一些字眼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
“日暮苍山远”中的“苍”到底是不是指颜色?如果是颜色,究竟指白色还是青色?山的本色为青,下雪之后变白色。在汉字里,“青”和“苍”分别代表三种颜色,其中有两种是相同的,一种则是相反的。相同的是绿色(青翠、苍翠)和蓝色(青天、苍天),相反的是黑色(青丝)和白色(苍白)。无论诗句里的“苍山”是绿是白,意思无非是黄昏时分光线变暗,显得山的距离更远了而已。但请别忘记“苍”除了代表颜色之外,也可以代表“苍茫”一词,而“苍茫”是形容“广阔无边”和“模糊不清”的。结合后面的“远”字,明显解释为“苍茫”(黄昏再加风雪天,模糊不清的意思更准确)前后逻辑更合理。当然仅凭第一句话,确实也难以判断诗人此时到底是在屋外或已经在屋内。
再来看第二句“天寒白屋贫”,这里又有“白”和“贫”两个字有歧义了:“白”既可以指“白色”,也可以指“空白”、“贫乏”。既然前面的“苍”不是指颜色,那这里的“白”自然也不是指下雪覆盖屋顶后所谓的“白屋”,而是“白来一趟“,“白白浪费”的“白”,是“空”的意思,“白屋”就是指所住的房屋设备简陋、空空荡荡,结合后面的“贫”字(这里的“贫”必然也不是“缺少”的意思,而是“贫穷”、“破败”的意思。),同样在逻辑上更合理。唐代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中的“往来无白丁”的“白丁”,原本指“平民”,文中指缺少文化的人 这里的“白”无疑也是“贫乏”的意思。那么天寒为何显得“简陋”的房子更“破败”呢?因为家具少、设施差、漏风不抗冻啊!此时此刻,你还认为诗人是在屋外吗?
最后再来探讨一下“风雪夜归人”。诗人是遇到风雪无法前行,找不到旅店才借宿的,那这位主人为何又要冒着风雪外出然后夜归呢?诗人刘长卿是个长期被贬谪的官员,但好歹也是个官。既然借宿在这里,又是黄昏之后,主人是不是要招待晚饭?一户贫穷人家,能有多少富余的食物?天气这么寒冷,需不需要搞点柴火取暖?即便诗人只是个寻常百姓,主人都让你借宿了,还能不提供点吃的?中国人要面子那是有传统的,何况说不定刘长卿还是给了钱的,所以这位主人十有八九是出去弄吃的食物或者砍一些柴回来给客人烧火取暖(称之为“芙蓉山主人”很可能说明山上就只有这一户人家,所以黄昏下山夜里才能返回)。风雪之夜外出下山,看家的狗自然也很担心主人的安危,所以见到主人回来就兴奋地叫着。诗人感动于主人的热情,所以作诗以表感激之情。基本上就是这么个情节:
日暮降临(天色昏暗),显得苍茫的山更远了。天气寒冷(难以抗冻),显得简陋的房屋更破败了。柴门外听见狗的叫声,原来是房屋主人(出去给我找吃的食物和取暖的柴火后)在风雪之夜回来了。
总之,在大谈“诗意”之前,请先从文理上考量整首诗的合理性和逻辑性,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更接近古代诗人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里的“苍”和“白”不是指颜色!“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里的“苍”和“白”不是指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