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第九章 23.12.15/16
每天早晨5:00-6:00分享读书笔记,今日分享曾国藩传第二卷第九章。欢迎关注,更多好书笔记与君共享。
第九章 安庆这块难啃的骨头
1. 曾国藩的二次出山
曾国藩再度出山之后,一开始境遇仍然处于困难之中。因为皇帝仍然不想给他督抚之权,只是拿他救急,让他当抵挡石达开的游击之师。
咸丰八年(1858)九月,曾国藩到达江西,此时石达开已经转赴福建,随即曾国藩追随入闽,不料咸丰九年(1859)秋,石达开又试图转战四川,咸丰见状大惊,命曾国藩率军入川。胡林翼此刻认为是帮曾国藩争取一个督抚头衔的好机会,于是他与亲信官文合作,上书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意见。于是,胡林翼转而计划留下曾国藩和他一起进军安徽,因为曾国藩出山不久,就三河惨败,安徽全省陷入危局。
在曾国藩居家期间,太平军又渐渐恢复活力,在李秀城、陈玉成的带领下,在三河李续宾及曾国藩亲弟弟增国华皆死于军中。李续宾是罗泽南之后湘军最重要的骨干,也是湘军最精锐的核心。胡林翼听到此消息,急火攻心,呕血不能起,此时他在母丧丁忧,但不得不仓皇复出。胡林翼让官文又上书,曾国藩虽然不愿奉命入蜀,但也不能像以前公开抗旨,而是连上数折,在两方合力之下,皇帝同意曾国藩留下了与胡林翼合军一处,修复湘军战斗力,共谋恢复安徽。曾国藩也终于摆脱了西上四川、客军虚寄之苦。
2. 和胡林翼联手攻占安庆
曾胡二人收复安徽的重点是安庆。早在创建湘军之初,曾国藩把平定太平军的重点放在四个城市:武昌、九江、安庆、南京。总体计划是稳扎稳打,现在武昌,九江已拿下,下个重点就是安庆。安庆是长江边上的重镇,决定着长江上的航运安全。南京之所以能一直保障安全和粮饷供给,就是因为太平军掌握了安庆,掌握了长江的运输线。
曾国藩上书给咸丰,奏请攻打安庆,咸丰顺利批准了,之所以这么快批准,是因为咸丰对湘军不再那么关注,而是把重心都放在了江南大营身上了。而曾国藩和胡林翼却不这样想,依靠江南大营拿下南京的计划就是一块画饼。因为他们对江南大营太了解了,有以下缺点:
首先是兵源,江南大营的兵都是湘军坚决不用的市井无赖之徒,这样的兵在一起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漫无纪律,无事则虚糜粮饷,有事则临阵溃逃”。
其次是组织,湘军强调兵为将有,利用门生故吏宗族乡党等关系,对全军官兵逐层逐级加以控制。而江南大营的兵丁多是抽取各省,派系众多,心志不一,士兵不团结,将领之间芥蒂更深,往往自相仇杀。
最后是军纪,曾国藩对军中廉政建设抓得很紧,而江南大营却极为腐败。大营将帅故意克扣,中饱私囊。
胡林翼对咸丰忠心耿耿,但对咸丰偏心江南大营,一直非常不满。曾国藩和胡林翼都认为,在国家正规军和湘军的竞争中,笑到最后的肯定是湘军。 他们把攻下安庆,首先要拿下安庆的孔道太湖(安徽太湖),由多隆阿、鲍超指挥,这两位将领,谋勇兼优,指挥合理,取得太湖,潜山大胜,击毙太平军两万余人。拿下太湖就扫清了进军安庆的门户,但咸丰收到奏报并不重视,因为此时的江南大营攻占了战略要地江心九状洲。九状洲居大江之中,扼南北交通之咽喉,此地既失,城内接济基本断绝,江南大营的胜利似乎指日可待。
曾国藩和胡林翼不理睬,继续从容由太湖长驱直入进围安庆,挖了两道足足七十里长的长壕,又沿壕修起两道长墙,把安庆围了起来,等里边的人被活活困死饿死,这也是曾国藩“以静制动,反客为主”的战略思想。
3. 湘军的战术: “结硬寨,打呆仗”
前面讲到曾国藩作战的策略,以静制动,自固为本。而太平军作战是颇有谋略的,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总是能够避实击虚,审势度力,灵变应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后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葆之所以与太平军作战过程中失利。而曾国藩自己总结说: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其打仗风格是”笨“。
先来看看“结硬寨”,就是最重视扎营,在扎营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湘军行军,是半天(4个小时)行军,半天扎营。营寨扎好后,再筑起两道高墙做屏障,然后把军队分为三班,两班睡觉,一班轮流站岗,这叫“站墙子”。
曾国藩“挖沟法”围城,是“以静制动,反客为主”,等待城里的军队心慌了,为了不饿死,就不得不主动突围,来到沟边打湘军,而不是站在城头上等湘军,太平军就从主成了客。这种打仗方式,看起来很笨拙,其实是很高明的,非常符合《孙子兵法》。
要打开南京的大门,不仅是夺取安庆,更要求歼灭太平军主力陈玉成部,从而解决战争的胜负问题。所以湘军兵力一分为多,以一支围城,多支打援。曾国藩决定让弟弟曾国荃围城,让胡林翼的部下湖北湘军多隆阿等打援。多隆阿作战勇猛,用兵机智,以一当十,多次打退敌军,在多隆阿的掩护下,曾国荃把安庆围得越来越紧了,进展顺利,整个安庆战役中,其实多隆阿德战功比较大。
4. 命运之战
咸丰十年(1860)正月江南大营攻占了战略要地江心九状洲。这一年是咸丰继位十年,又是三十大寿,若在这一年拿下南京,实在是双喜临门。
但是突然骤变,在江南大营步步紧逼之下,太平天国自然不能坐以待毙,洪秀全采纳了洪仁玕的计策“围魏救赵”,但明眼人一看就知太平军的计策并不高明。江南大营的和春没有派兵支援杭州,但是咸丰指挥要求和春赴援杭州,不得已和春奉命,致使太平军计策得逞,江南大营西半部溃败,和春逃跑,太平军死灰复燃,此时的咸丰心情再一次从高峰落到了谷底。表面上是江南大营的失败是偶然中计,实则是咸丰的错误战略原则导致,是“先拔本根”的原则驱使,和春等人轻敌贪功,战略目光短浅,专注南京一隅,轻视上游。江南大营的失败,标志着咸丰皇帝战略思想的彻底失败,也标志着清代旧军事体制的彻底失败瓦解。
湘军听到江南大营崩溃的消息,湘军不是同情难过,而是倍感鼓舞,让反曾国藩集团土崩瓦解。和春自杀,张国梁战死,两江总督何桂清从常州弃城逃走,逃往上海。因为咸丰也把彭蕴章解职。咸丰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战略错误,不得不把全部希望放在湘军身上。然而此时的咸丰还没有彻底扭转对曾国藩的偏见,让胡林翼担任两江总督的职务。在这个时候,著名权臣肃顺力荐曾国藩,指明胡林翼在湖北不可动,湖北队整个天下局势非常重要,咸丰左思右想,终于把这个职位给了湘军的头号人物曾国藩。
咸丰给曾国藩两江总督之职的要求是撤安庆之围,全力救援江南。而曾国藩接了两江总督的官帽,却坚决反对咸丰皇帝的附加条件,拒绝撤围安庆。所以上书皇帝,陈说占据上游建瓴而下的道理,撤围安庆不但不能打下南京,反而丢掉了苏州,常州,兵力不够,从下游进攻上游,形势不利。不但不能撤,反而要进一步加强安庆,关系整个皖北的大局,也是进攻南京的基础。曾国藩顶住皇帝的压力,先不顾苏浙糜烂,依然将战略重点放在安庆会战上,他分析透彻,态度坚决,咸丰不得不同意了他的安庆会战计划。
除了咸丰撤围之外,还有很多干扰,来自湘军集团本身的压力。太平军重施围魏救赵之计,咸丰十年(1860)八月,发到第二次西征,挥军湖北,直指武汉,胡林翼要求曾国藩派鲍超和李续宜救援,但曾国藩坚决反对,指出是陈玉成的调虎离山之计,因此写信给胡林翼,坚持留住多隆阿和鲍超,继续围困安庆。曾国藩也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围困安庆期间,曾国藩还与朝廷发生过另一次战略战争。1860年5月,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白热化,中英法联军不断取胜,咸丰皇帝仓皇出逃承德,发文命曾国藩火速派鲍超救援。但曾国藩不想派兵,又不能直言抗命,只得采用李鸿章的建议,用“拖”字诀,拖以待变。果然,英法联军不久攻入北京城,最后达成和议,退回天津。十月初四,曾国藩接到朝廷寄谕,称不必北上。
曾国藩排除了一切干扰,铁下心来一定要拿下安庆。从1860年四月围困安庆,直到1861年七月安庆城内断粮,太平军和城内百姓饿死的人越来越多,白骨沿路,洪秀全见状,倾尽全力进行救援,最后一搏,太平军连续猛攻十二次,但是缺乏突破曾国荃的防线,只好引兵稍后退。1861年8月湘军挖成了一道通到安庆城下的地道,用火药轰塌数十丈城墙,像决堤的洪水般涌入城内,安庆城陷。收复安庆是湘军与太平天国战争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从此后,天京西线屏障遂失,太平军队清军转入防御阶段,平定太平天国旧已经没有太大悬念了。然而这个捷报还未送达,8月10日接到咸丰皇帝死了的咨文,根本没看到这个捷报。咸丰从继位以来,广西就发生了起义,他也非常努力,但是局势越来越乱,内乱正盛,外夷交并。最终经受不住这样密集的打击,接近崩溃。接到此闻,曾国藩百感交集。在咸丰去世不久,胡林翼因肺病加重,8月26日,胡林翼病逝,曾国藩伤痛不已,彻夜难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