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时间学做人,5%的时间学技术
近些年来,“匠人精神”这个名词越来越流行,流行到李总理在今年的两会上都在明确提倡。越来越多的产品、服务都在向“匠人精神”靠拢。比方说,我大哥马云,早在几年前就洞悉了用户对于高品质的追求,于是狠下决心把电商的重心从淘宝转向了天猫,他和我都认为淘宝上的“宝”有点不上档次,不够逼格,不够匠心;还有雪花啤酒,说自己是匠心营造(尽管我已经不喝酒好多年,也没有机会体验雪花啤酒的良苦用心);再还有就是在《挑战不可能》栏目上,董卿姐姐就夸赞一个银行操作员有工匠精神——原因就是大姐数钱数的快、数钱数得准。
“匠人”的精神正在于此,全身心投入,在反复的练习中追求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我喜欢“匠人精神”这个词,也希望“沉默王二”能够贴上“匠人精神”的标签——就拿写作来说,我在乎的不是浏览量,我在乎的是能够打动人心,能够抒写自己的真性情。我希望在经过长时间的坚持后,我的文章能够敦实温厚,给人以温暖,给人以舒适自然,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心态。
四年前,我还在一家日企工作,那时候经常听到有人要出差的同事帮忙从日本捎一口锅回来,你没听错,真的是一口锅!我的天呐——这真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时的第一反应——我们9,634,057平方公里的大中国人民,竟然要从日本捎口锅,真是奇了怪了,我一直感到费解。但这周读了《匠人精神——一流人才育成的30条法则》这本书之后,我终于释然了——日本这个民族,真的,从我们华夏文明中汲取了太多优秀的营养,并且还能够加以改良并且继承下来,最终发扬光大。而作为发源地的我们呢?反而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逐渐丢失了那些优秀的品质。
瓷器(China,现为“中国”和“瓷器”的英文译名),最早是由我们中国发明的,并且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将瓷器的制造业推向世界的巅峰。在16世纪的欧洲贵族眼里,任何金银珠宝都比不上一件精美的瓷器制品,那些王公贵族花费了大量的黄金白银来购买我们制造的瓷器——瓷器,成为了贵族血统的标志。
“青花瓷”可以说是我们中国瓷器制造业的巅峰之作,但悲哀的是,真正的青花瓷已经像恐龙一样灭绝了,前人留给我们的只是那些百年藏品的化石——现代科技如此发达,却也无法再复制出来像“青花瓷”那样的艺术品了。这期间的原因无非就是——我们的“工匠”师傅们只会将看家本领传给本性子孙们,一旦后继无人或者子孙不肖,那么这门手艺也就销声匿迹了。
这与日本或者欧洲有很大的不同。据说,日本与我们不同的就是——他们的师傅很乐意把看家本领传给后辈,哪怕是异性徒弟,他们似乎不怕“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他们在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中占据了3146家,排名第一。其次是德国,占据了837家,德国也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非常重视工艺品质的国家。欧洲与我们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敢于把自己的心得经验交流给他人,所以他们的炼金术士(牛顿晚年沉迷炼金术,否则取得的成就恐怕......)们成了“现代化学”的先驱者,而我们的炼丹术士呢,至今也没能创造出半颗“长生不老”的药丸。
《匠人精神》这本书的作者是——秋山利辉——他是日本木工业界具有传奇色彩的一名工匠,他创立的“秋山木工”享誉海外,定制的家具常见于日本宫内厅、迎宾馆和国会议事堂。这名老先生真有点意思,为了把年轻学徒培养成一流的工匠,他制定了一套长达八年(见习期一年,学徒四年,工匠三年)的人才培养制度——95%的时间教徒弟们如何做人,而只有5%的时间在教木工技术——关键是这八年还不收任何费用,这还不说,他还提供无偿的奖学金给徒弟们。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学有所成的徒弟们在八年后可以自由下山选择创业,也可以到别的木工厂大展身手!
你别说,我还真的特别想进入到一家像“秋山木工”这样的学院式厂房锻炼一下。
秋山利辉认为,匠人精神最重要的是一颗孝心,只有品行一流的人才能成为一名顶尖的工匠。所以,他为学徒们制定了十个准则,这十个准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否则将会被请退。我挑选几个有意思的准则,大家来一起看一看:
1)无论男女都必须剃光头。
在现代社会,要一个女生剃光头是多么一件不容易的事,更何况一个男生?不对,好像说反了。我是个男的,如果非要我剃光头才能进入秋山木工——我会选择拒绝——还是容我再考虑考虑再做决定吧。
不过削发的确可以用来明志——曼城中场核心大卫席尔瓦今年就剃了光头,他去年还是长发飘飘的一个西班牙老帅哥呢,这也难怪,今年曼城众志成城,各项比赛一路高歌自然沾了不少席尔瓦光头的“光”。
2)禁止谈恋爱。
八年时间!禁止谈恋爱!真无法相信这项规定有多么的残酷!我们的兵乓球队、羽毛球队好像都明令禁止男女队员恋爱?
3)禁止挑食。
秋山利辉认为挑食就会挑工作。三年以前的我,那是各种挑啊,这不吃那不吃,搞得别人和我一起吃饭时候压力很大——这也有好处,至少那时候的身材不至于像现在这般臃肿。
4)每天早上跑步十五分钟。
秋山利辉老人家已经七十多岁了,依然坚持早上和徒弟徒孙们一起跑步——这可真是亲力亲为的好榜样啊。
这些规定看起来似乎和成为优秀的工匠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但秋山利辉认为——“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
中学时代,“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级的现代作家的文章,总是三番五次的出现在课本上,我那时对他们的文章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我渐渐的发现,人们对他们还是有所区别的,尤其是在对“郭沫若”的态度上,太多的人都在批判他是一个没有“骨头”的文人,就连百度搜索也不放过他——在搜索框中输入“郭沫若”,后面紧跟着就跳出了一个醒目的词——无耻文人。可见,很多人对他的人品抱着很大的疑问。但历史永远都不可再逆,一个身处在那样复杂年代的文人,是那个年代的牺牲品——如果他们铁了心要做一个“好匠人”,恐怕也只有跳湖一条路可走了,或者还有另外一条路,到牛棚里去!
为了重塑学徒们的心智品行,秋山利辉煞费苦心的想出了“匠人须知30条”,浓缩了礼仪、感谢、尊敬、关怀、谦虚......这些与我们传统文化“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一脉相承,重在从内在培养出一个一流工匠。三十条太多,我就姑且只列出我感兴趣、有心要去学习的几条:
1)学会打招呼。
我初到日企工作的那会,为人处世都蛮小心翼翼的——我想要力争要做一个真诚、有上进心的员工。
但,有一天早上还是错了点差错。大概7点半左右,我就到了办公室,准备去打水——然后和一个老头在走道碰了个正着,他很有礼貌的向我“おはよう”——我第一次听别人这样和我打招呼——我当时茫然不知所措,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后来,我上了公司内部的日语课,才知道“おはよう”是早的意思——我知道自己失了礼仪。再后来,别人告诉我那个老头是公司的副经理——日本总部派过来的常住代表——以后,再见到他(我在那里足足工作了3年半,不得不见的机会还是蛮多的),我都唯恐避之不及——我当时连一个简单的招呼都没打好。
等到我2014年回到洛阳的时候,我把打招呼的好习惯带了回来,遇到同事总是笑脸迎上——“早”——但尴尬的是,那些不太熟络的同事经常愣神的摆一幅疑惑脸——他们大概和几年前的我一样!
2)要成为一个开朗的人。
换句话说,叫学会挨骂!如果被领导骂了,不要愤愤不平,不要摆出一幅私下里弄死他的架势。这个时候要有承受批评的度量,被批评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能影响自己的心态。我是个很容易受情绪控制的人,如果遇到好相处的人,我总过得很舒心;而一旦不如了意,就经常拉着脸,心里总是不痛快,很难再全心全意的投入工作。
3)要成为一个执着的人。
这里的执着和佛教中的“执着”并不是一个含义,这里的执着应该是“精进”的意思。
我从2014年初开始坚持写作,起先是在ITeye上发表一些浅显的技术文章,觉得这对技术的提高很有帮助。写了半年之后,发现ITeye已经满足不了我了,于是转战到更高端一点的CSDN上,这一坚持,就坚持到了现在,到目前为止,在CSDN上累计发表了307篇文章——它们记录下了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再后来,我就在沉默王二的订阅号上写,也有将近100篇的原创文章了。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自己在技术层面、精神层面、认知层面的一点点成长,尽管这种成长还略显苦涩。
要成为一流工匠,需要经历“守破离”三个阶段:
1)守,从师父那里汲取营养,就像日本民族从我们华夏文明中汲取一样。
2)破,在吸收师父的全部精华后,加入自己的理解。
3)离,从师父那里脱离出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青出一蓝而胜于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