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原生家庭的创伤|《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2020年在做完两次生活重大抉择后,身心一直处于脆弱状态,一般别人通过聊天、运动来排解压力,而我喜欢独处(美食)恢复电力,书店就成了我获取能量的魔力之地,每次逛完总能收获一批有缘的书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惊喜的邂逅之一。
起初买它只为了想了解心理咨询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后来看着看着发现这是一本自我疗愈的心理自助书。作者是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通过经典故事《柳林风声》的人物告诉你心理咨询疗程的模样。这本书的中文翻译也是心理咨询师,同时还是英语专业讲师,难怪全书翻译很少有术语气,非常流畅、易懂。
全书分两大重点:学会区分、调整“自我状态”和“人生坐标”有了全新的认知,真是豁然开朗,但我能开朗多久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人的自我状态分为三种:儿童状态、父母状态、成人自我状态。为什么要了解自己所处的自我状态?这样你能清晰地知道自己在哪,将来可以去哪。
儿童状态:通常依赖他人,表现出顺从、无助的状态,他们遇到“不幸”时,只会怪罪他人,而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做出小孩才有的怄气、撒泼的行为,看看马路上那些耍赖、怄气坐地上不起的成年人,他们都处于这类状态。另外,如果从小遭遇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无意识地将不幸归结到父母身上的话,他们也属于儿童状态。
看到这突然想起七年前公司竞聘改革,大家都在瞎侃“如果失业了该怎么办”。当我瞧见弹得一手好琴,并且,教琴课程能排满双休日的同事无比羡慕,我不禁愤慨地感叹:“为啥我小时候爸妈不给我学琴?这样失业的时候我还能靠它谋生啊!”,结果现在我仍然记得那位同事瞠目结舌的表情。高情商的她只能回复:“拜托,每个学琴的娃都是从小苦出来的,你们在外面玩,我们只能关在家里老老实实枯燥地猛练琴,而且,一直活在钢琴界‘别人家的孩子’阴影下。”
当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蹦出这种话,现在意识到这不就是将“不幸”怪罪在父母身上嘛,原来我一直处在儿童状态,哎。
自我状态的第二种:父母状态。这类人总是像法官一样控诉、批判别人,喜欢给他人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此外,那些总觉得自己也有罪的人,他们也属于父母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自我审判,并且自己都觉得有罪,然后谴责自己,用愧疚惩罚自己。
那么,一个人能同时处在不同状态吗?当遇到不同事件后,我们的心理状况也会随之变化,所分别处在儿童、父母状态也是合理的。比如,身处儿童状态的我,当走在路上看到有人乞讨,理智告诉我“这是骗人的”,但当我无情地越过乞丐,我的情感就会骂自己是个冷酷无情的人,这时通常我会受不了这样的自我“定罪”,而无奈地退回去拿出钱包投个几十块才能安抚自责的心,这种状态就属于自我批判的父母状态,在我心灵深处总觉得“人在做,天在看”。
如何改变父母状态中的“自我批判”?首先当你意识到自己又开始“自我批判”时及时停止。第二,培养高自尊,我们应该真实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常规的条件反射。
自我状态的第三种:成人自我状态。这时你能理性地、不再情绪化地做事,能有计划的考虑、决定和行动。处于这类状态的人,独立、理智,做事不会受到脑子里父母的行为驱使,其次,能清晰的告诫自己:没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是我们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感受。第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会责怪他人。
如何才能进入“成人自我状态”?首先,没人能强迫他人进入“成人自我状态”,我们只能鼓励他人,让自己决定是否进入。怎么鼓励他人和自己呢?让自己意识到生活可以自我把控。其次,要有自我状态的辨别心,因为儿童和父母状态都是自我从小到大开启的条件反射模式,这种习惯甚至不经过大脑,我们就会按照原有的生命剧本演下去,所以,时刻保持警觉是至关重要的,你要意识到自己有自主权,有力量改变自己,生活是能自己掌控的。第三,对于那些从小受到“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来说,选择原谅父母,与自己和解是关键,原谅也是爱的一种行为。
当我们能辨别自己处在哪种自我状态后,还要了解自己从小到大看自己、看世界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你的人生坐标。当你了解自己的坐标,并会判断他人的坐标后,我们就能看透他人的深层需求或者“套路”,对于了解自我和改善人际沟通具有很大的作用。
小孩在4到5岁时的时候,就会形成态度和观点,并且会成为我们人生的底层构架,于是,在我们自己构建的世界中不断坚持和确认这些信念和预期,并且呈现愈加强化的观念。比如,你不相信爱情,那么,爱情会背叛的剧本就自动载入你的大脑,每次当你看到周围人离婚,或者自己失恋,都会印证自我预先写下的剧本,并越来越强化。
那么,4到5岁时是如何形成不同的态度和观点的呢?两个角度:首先,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其次,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通过这两个角度就会形成你的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也好。
“我不好,你好”,属于悲伤的儿童状态,他们时常感觉生活对他们不好,充满无助,低自尊,但和“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人比起来,即便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仍然会善待他人。这种人生坐标的人通常活得很累,由于他们处于儿童状态,感觉无力改变自我、将自己的不幸归结于他人,妥妥地自我洗脑为“受害者”,于是,“受害者游戏”成了他们最爱玩的。
他们不断暗示、感叹自己是“可怜、弱小的我”,并且爱用“敢不敢…无论如何都要爱我”的方式依赖爱他们的人,并且无时无刻通过“自暴自弃”、“自残”的方式来考验他们的爱。通常,在被考验了无数次后,总有一次的结局会如他们所愿——你看!我就说了嘛,“没有人爱我”、“可怜弱小的我”。
比如,法国电影《两小无猜》,从小长大的男女主一生都在玩“敢不敢”的游戏,这张蓝紫色的背景下站着两位正在接吻的小孩的海报,让人印象深刻。此外,还有安妮·海瑟薇主演的电影《One Day》,一对大学恋人坚信即便对方有了新恋情,最爱的还是彼此,他们每年都会在一起生活一天,然后下一年再续,年复一年,直到女主车祸死去……两人的爱情终于可以不再考验了,哎,一声叹息。
“我好,你不好”,典型的挑剔的父母型状态。通常,他们的口头禅:“你怎么可以这样!”、“你怎么敢”、“你让我好失望”、“我比你更心痛,我是为你好!”其中,“你让我好失望”、“我比你更心痛,我是为你好!”妥妥的就是PUA人士惯用的伎俩,让你产生愧疚感,并按他们的方式乖乖行事。当然,你会说,万一真的有人真诚地劝说我呢?这个很容易判断,“我好,你不好”的人都不会为此抑郁,这只是他们完成阴谋,掌控对方的手段。毕竟,好建议只是好建议,没有人能强迫别人改变自我。
最完美的状态“我好,你也好”,这也是高情商的成人状态。他们遇到挫折能管理情绪、重新振作、控制冲动、延迟满足,并且能辨别他人的感受,产生“共情”。当然,擅长PUA的人也是共情高手,但“我好,你也好”的人,他们的出发点是善意、美好、知性的。
成人状态并非静态的,它是动态的前进过程,需要不断地靠行为、态度持续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这让我想起以“过程”导向和“目标”导向的两类人,追求过程的人远比只在乎死命完成目标的人幸福得多。
最后,时常察觉自己的状态,保持警觉,及时回应当下的需求,相信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