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知行合一论哲学思想

2022-10-31  本文已影响0人  东西大街

知行合一,致良知。

这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为道德修养和实践良知建立理论基础。知行合一的提出与发展,与王阳明的得意门生徐爱分不开。师徒二人经常就知行合一展开切磋,以至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完善。不幸的是,徐爱英年早逝,给王阳明造成了不小的打击,随后极少提及知行合一的相关论述了。虽然王阳明的门徒众多,但是提出新颖的观点却是极少的。

在随后的发展中,知行合一的思想无论在中国的哲学体系中,还是在西方的心理学或认识论中,都有极大的影响力,并且不断有人提出新的讨论和观点。总的来说,知行合一论是建立在实际事实基础上,有理论作指导,在道德文章上均可履践,这才是有效的知行合一。如果只是针对一方面进行理解或者批判,那必定会陷入无本的决断,与真相背道而驰。

如何才能厘清“知”与“行”的关系呢?首先要清楚二者的概念。“知”是指一切意识活动。任何意识方面的活动,比如思考、回忆等都属于知的范围。“行”是指一切生理活动。如何生理方面的活动,比如跑步、原子微运动、细胞运动等都属于行的范围。

第一、知行是统一的。前面讲了知行的概念,其实是两类不同的活动,一种是意识方面的,另一种是生理方面的,虽然性质不一样,但是本质是统一的,都是围绕活动定义的。也就是说,行有活动迹象,知也有活动迹象。

第二、知行有等级的。从心理学角度看,知行分为“显性”和“隐性”。对“行”的判断很好理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看到,就属于“显性”。在“知”的范围里,依然可以划分出“显性”和“隐性”。比如学习,我们能够很容易察觉,就属于“显性”。但是,意识类的活动,我们一般不易察觉,就属于“隐性”。这里进行等级划分,只是依照能量程度的不同进行划分,并没有本质上等级划分。

在进一步了解了知行的区别和关系后,我们再来谈谈“合一”的内涵。

第一、“合一”不是“混一”。二者而是都是强调活动,但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看成二元对立的,它们之间还是互有联系的,可以看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首先知行是统一的;其次分析二者的区别的原因;最后,回归到统一知道行为实践。

第二、知行是同时进行。从本质上来讲,知行都是强调活动的,这就决定了二者同时发生。在时间上,没有先后之分。不能说先知后行,也不能说先行后知。斯宾诺莎就是主张身心合一,他认为:“身体之主动与被动的次序,与心之主动与被动是同时发动的”。

第三、表达同一行为。知,指的是心理活动;行,指的是生理活动,往往强调的是同一个行为活动,二者不可缺其一。所以,知行是同一活动的两面,无无知之行,亦无无行之知,这样才有意义。

概括来说,我们的日常活动都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任何一种行为都含有意识作用,任何一种意识都基于生理活动,它们永远是同时发动且统一。所谓的“无知”与“妄为”,“盲目”与“冥行”就是实际体现。

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贯穿知行合一的最好实例。在自然发展中,我们学习知识技巧,指导实践,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如果剥离其中一方面谈问题,那就没有实际的价值意义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