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之语艺术之家书法

小编篆书临习周记(4.20~4.26)

2019-04-27  本文已影响3人  拉玛西亚x

本周的篆书小作品是元代王冕的《墨梅》。

本周的临习为《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亦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九年东巡登泰山,丞相李斯等颂秦德而立此碑。

石高四尺,四周宽窄不等。铭文四面环刻,共二十二行计二百二十三字(含大夫合文,如今的拓本余一百六十五字)。三面为始皇诏,一面为二世元年(公元前二百零九年)诏与从臣姓名。字体为小篆,传为李斯手笔。书法圆润宛遒,严谨工整,是秦篆的典型代表,历代对其评价甚高,誉为“天下第一碑”。元代郝经在《太平顶读秦碑》长诗中云:“拳如钗股直如筋,屈铁碾压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看诸家肥更痴。”清代乾隆年间泰安知府宋思仁云:“李斯小篆为八分之祖……而碑实为可宝,能继周之石鼓鼎铭,为汉金石刻之前步焉。”清代嘉庆年间王家榕也有诗赞曰:“零星两片石,卓越二千年。体变周宣后,功垂汉武先。”

据《善本碑帖录》载:“原石刻于山东奉安的泰山顶,明初石刻只余一面,李斯诏文二十九字,乾隆五年因泰顶玉虚观遭火灾,故石毁。嘉庆二十年蒋伯生再访得,移置于山下岱庙,仅余全半之十字。”石被嵌于泰顶东岳庙西之宝墙壁内,名曰“宝斯亭”,后更名“读碑亭”。清道光十二年(公元一八三二年)东岳庙西墙倒塌,读碑顶被砸坏。后复于瓦砾中找到刻石,知县徐宗干命道士刘传业移至山下,嵌于岱庙院壁中。光绪十六年(公元一八九零年)被盗,知县毛蜀云大力找寻,后在县城北关石桥下发现,复置于岱庙。清宣统二年(公元一九一零年),知县俞庆澜为了更加好的保护残石,于岱庙内环咏亭前“凿石为屋,周以铁楹,将此三石(残石和徐宗干、俞庆澜的题跋)嵌砌其中,庶以守护而垂久远,且以佚后世之考古者精鉴云尔。”

一九七九年,将建国初修建之碑亭加以重修,并镶以玻璃,以利保护。

《泰山刻石》与《琅琊山刻石》,历来为学篆者临摹的正宗范本。其中《泰山刻石》一百六十五字虽有争议,但是并没有足够证据予以否定。如今《泰山刻石》所存明安国藏宋拓一百六十五字中的大多数字基本完整,笔画、结体依稀可辨,故学篆多以《泰山刻石》入手。

此次临习选用为《泰山刻石》拓本的修整后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