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脉知识】 足太阴脾经——下肢
足太阴脾经简称脾经,是十二正经之一。有二十一穴,左右共四十二穴。脾经的巡行路线从足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穴、经核骨第一骨小头后太白穴、公孙穴,上向内踝前边的商丘穴,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的三阴交穴、漏谷穴,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的地机穴、阴陵泉穴,上膝股内侧前边的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进入腹部的腹结穴、大横穴,络于胃部腹哀穴,通过隔肌,夹食管旁的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络大包穴。
脾经下肢穴位的位置和作用如下:
1、隐白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平放脚底,在足大趾未节内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昏厥,胸痛,腹胀。
2、大都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平放脚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指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热病,汗不出,体重肢肿,心痛,心烦。
3、太白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平放脚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一跖指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肠鸣,泄泻,便秘,痔疾,体重节痛,脚气。
4、公孙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平放脚底,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泄泻,痢疾,心烦失眠,发狂妄言,嗜卧,水肿,足痛,足肿,脚气。
5、商丘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平放脚底,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疾,黄疸,倦怠嗜卧,咳嗽,癫狂,小儿癫痫,足踝痛。
6、三阴交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赤白带下,阴挺,产后血晕,滞产,不孕,阳痿,遗精,遗尿,疝气,小便不利,下肢痿痺,脚气。
7、漏谷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痺,腿膝厥冷,足踝肿痛。
8、地机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9、阴陵泉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尿失禁,黄疸,茎中痛,遗精,妇人阴痛,膝痛。
10、血海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瘾诊,丹毒,皮肤瘙痒,小便淋涩,股内侧痛。
11、箕门穴:
位置:仰卧或正坐伸下肢,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12、冲门穴:
位置: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主治: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13、府舍穴:
位置: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主治:腹痛,疝气,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