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爱心招横祸——一则尘封了十年的旧闻
前一段,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位母亲因为九岁儿子弄丢了一部手机,就将其用棍棒殴打致死。这让我想起将近十年前,我亲眼所见的一个令人痛心的事件。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8.0级强烈地震。第二天,我所在的县城从政府机关到各企业单位再到各中小学校;都开展了募捐活动,人们的心情是相同的,都想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爱心援助送达灾区。在县城的各个路边广场,也都摆上了慈善机构的捐款箱,以方便路人捐款。
就在善良的人们竭尽所能地对灾区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我们这个小城却爆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悲惨事件。
那天下午,我独自走在街道上,忽然发现街道上聚了好多人,还有一辆救护车闪烁着警灯开走了,我就向聚集在一起的人们询问发生了什么事,结果问了几个人都说他们也不知道,我感觉他们是知道的,只是不愿意说而已。最后,我走进一家棋牌室。棋牌室里面的人停止了往日里永远也打不完的扑克和麻将,正在议论刚才街上发生的事。我从他们的议论当中终于知道了事情的大概:
一个读初一的小女孩,把家长给的用来在班级上捐款的几十元钱在路边的捐款箱里捐了,回家以后再次向家长要在班级的捐款钱,结果小女孩的母亲一怒之下用擀面棍责打她的女儿。这次殴打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可怜的小女孩休克过去,她的母亲才慌忙打电话叫来了救护车……
我和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们一样,心头就像压上了沉重的铅块,并且都在内心默默祈祷,希望小女孩能挺过来。但是第二天消息传来,小女孩在救护车送网医院的途中,心脏就已经停止了跳动。
在以后的两三天,无论走到哪里,听到的都是关于母亲因为捐款打死亲生女儿的议论,与民间对于此事的沸沸扬扬的议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官媒的对此事件的出奇的安静,电视、广播和报纸均只字未提。
随着百姓的议论的逐渐深入,小女孩被母亲打死这一事件的背景也逐渐清晰了。据小女孩家的邻居说,小女孩即便这一次没有被打死,也迟早有一天会被打死;因为这样的责打在她们家经常发生。还有就是小女孩父母的职业,也被众人盘剥得很清楚了。
小女孩的父母在菜市场的大棚子底下一个偏僻之所开了一间小干货店。所谓干货指的是农村里办红白事的宴席所用的香料、调味品以及干制的食材。
人们的议论一边倒地痛斥孩子母亲的狠毒,就像我们现在也在痛斥那个打死九岁儿子的母亲一样。然而,在众口一词地愤怒与讨伐之后,便没有了更多的探讨与总结,比如母亲打死亲生女儿的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是什么?比如应该怎样预防和杜绝此类悲剧的再次发生。
日前,我读了凯迪社区一篇署名为王丽华的文章:《善待监护人就是保护孩子、老人、病人》,我认为其中的某些观点很有见地,现摘录如下:
“人伦惨剧的发生,愤怒骂几句谴责几声,作用很有限,让监护人们身体健康、睡眠充足、不物质匮乏、心情愉快,才是减少悲剧的根本原因。”
由此我想到了那个约十年前被母亲殴打致死的小女孩的父母的生活状况。他们经营的干货生意我是比较熟知的,因为我有一位亲戚当时就在做这行生意,并且和那女孩的父母是认识的。
我从那位亲戚的口中了解到,干货这行生意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靠零售,另一条是靠乡下红白事的采购。前者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有临街的好的铺面,后者的关键在于你掌握了几个乡下的厨子。对于当时在菜市场做生意的人,不光是卖干货的,包括蔬菜、水产、水发货肉类等等,乡下的厨子对于她们来说,都是神圣的大人物。因为很明显的,谁掌握的厨子“朋友”的人数越多,他的货品的销售渠道也就越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的菜市场形成了这样的风尚:在凌晨时分,当一位乡下的厨子带着主家(红事或者白事的主家)走进一家干货店采购货物的时候,后面就会跟了好几个大大小小的干货店的主人,目的是分得相应的红利。然而不是所有跟来的人都能分到红利,只有那些在社会上所谓黑白两道都吃的开的背景很强硬的主才能分到。曾经有一个小干货店的店主人就随着一邦子干货店的主人簇拥一位厨子走进一家大干货店。在厨子采购完毕,其余各家也都分得了红利以后,这个小干货店的主人却被晾在了一边,他因此与大干货店的主人发生了争执,最后动了拳脚,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
大约过了十多天,有两个年轻人因为买东西与那家大店老板发生口角,便从怀里取出马刀在大店主人的后背上剁了一刀撒腿跑了,所幸店老板当时穿了一件军大衣,所以并没有受伤。对于这后一件事,同行们都心知肚明——这是那家被打得小干货店老板的报复;他既想出气,又不想把事情真的闹大,便策划了旨在折损对方面子和傲气的报复行动。
小女孩的父母的干货店是一个偏僻的小门市,所以指望零售他们肯定是不行的;跟在厨子后面争取分红,只能是他们惟一的选择。据我的亲戚讲,小女孩的父亲社会上有人,所以,他们的跟着厨子以期分红的努力还是颇有成效的。我之所以唠唠叨叨讲这么多,其实只想说明一点:在这样的残酷的竞争环境下求生计的小女孩的父母,每天能有多少好心情来面对生活、面对家庭和孩子呢?
一般探讨社会问题的文章的后半部分都要给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个人见解和解决办法,但是当我也试图写几句我们常见的诸如法律援助、社区关怀、心理辅导、邻里监督这些语句的时候,就会感到很累。不怕诸位见笑,其实我是个懒人,懒人的特点就是容易疲惫;我常常会莫名其妙的感到疲惫,甚至有时候听到或看到好消息,我也会感到疲惫;比如年前我在报纸上读到一条好消息:《我国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我就感到异常疲惫。
即便如我这样的懒人,也不愿意见到这样的场景:又过了十年后,人们把诸如本文开头的那些事件提出来——它们濡满了时光的沧桑,如同被水泡胀了的海绵——观赏一番说:“我们是不是应该采取措施预防监护人对被监护者(老人、孩子病人等等)的暴力行为了?”
(修改稿)
笑逐流觞 二〇一八年元月廿二日
著作权声明:除非经作者笑逐流觞书面授权,或者署名“作者:笑逐流觞”并注明出处,禁止将本文全部或者部分转载于任何网络或者平面媒体,否则将可能面临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