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内外,讲台上下

【青•故事优选】衣带渐宽终不悔

2020-10-03  本文已影响0人  雅拉河畔弄扁舟

林柳青儿 会员扶持计划

青·故事优选】专题讲座分享

前两天在林柳青儿 故事优选作者交流群里,收听了 江岚_美国圣彼得大学 的写作课,我感触良多,特意写下印象最深刻的几点和大家分享。

要不要写个人经历?

江教授的文风唯美深情,款款动人,声音也清丽委婉;我原以为会听到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讲座,大家互捧互赞几句,然后交流几句写作经验就可以结束了。

这么一位温文尔雅的古典文学博士,偏偏剑走偏锋,第一句灵魂质问就让大家噤声,“为什么大家写来写去,总归没有绕开个人经历?是不是个人经历之外,再无题材可写?” 这个问题其实是犀利的主编七公子小刀提出来的。江教授顺手接过,一刀剖开巨石,让大家都来正面审视这个问题。

这个大坑可以说是很多初学者都必然进的,包括我自己。事实上,听到这个提问的时候,我的瞌睡全无,尽管我这里时间已晚。瑟瑟发抖中,我瞄了一眼个人主页,90%是个人经历。打开百强榜单,稍微有点安慰,个人经历总归有30%的比例。

江教授告诉大家不必惶恐,初学者往往是从个人经历写起的。写作者把个人经历反思整理之后才能成文;个人经历写好了,对自己是一种锻炼,对他人或有裨益。

我想起三毛,洋洋洒洒十四卷作品,全是个人经历;其中有情感故事,异域风情,游记,随笔散文。无论是早期的青涩故事如《倾城》《雨季不再来》,还是后来永远的撒哈拉,到后期的《万水千山走遍》,无不让人印象深刻。

三毛可以写个人经历,第一她文笔独特,第二她经历丰富,自身的故事就是传奇。其实三毛也在突破自己,增加新的元素。《万水千山走遍》倘若只是游记,难免枯燥无味。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是《药师的孙女—前世》,只因这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故事,三毛把它安放在游记的背景中,既梦幻又真实,给人无穷的想象和回味。

女作家迟子建发表《北极村童话》的时候刚刚二十出头,那也是纯粹的个人经历。但是迟子建的文笔让这段经历卓尔不群,不同年龄背景的人都喜爱它;品读文章的时候仿佛跟着迟子建重归童年,享受片刻心里安宁。

迟子建很快突破了这个自我的局限,写了一系列很棒的中篇如《亲亲土豆》《起舞》等等。到她写出《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时候,她的写作风格已经成熟饱满,自成一家。她的写作题材广泛,作品有深度,有社会意义。

这样的写作境界无疑是所有写作者的梦想。江教授鼓励大家从自身的经历跳出来,而且因地制宜地给出指导意见,多参加简书平台的各类征文活动。通过写命题作文,逼着自己跳出写作的舒适区,逼着自己学习用第三方的视角观察生活,体会生活。

我自己非常喜欢这个建议,它改变了我的写作思路和惯性。只写自己的话,思路会越来越狭窄。每天的柴米油盐不会有太多新意,换个角度看人生,看看更广义的人生,看看别人的人生,思考一下所有人的人生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国背景,写作者才会更加有胸怀。

风景在窗外

找到写作的方向

江教授分享经验说,她最开始投稿是给一家专门写爱情小说的纸媒。那家杂志的作者是二三十岁的女青年,杂志社的市场定位非常明确。江教授的作品《将你,还给小提琴》可以完美地阐述这个细分市场最喜爱的作品是哪种类型。好作品找到适当的读者群,两者相得益彰,“你写的就是我要看的”,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完美?

简书这个平台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读者群范围极广,涵盖的专题也包罗万象。普通的初学者如你我,不大可能一蹴而就达到纸媒发表水准,那么在简书练笔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多才如江教授,已经给杂志供稿写爱情短篇小说多年,依然在简书勤写苦练。作为后辈学生,我们没有理由偷懒。

江教授现在已经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我专攻爱情小说,我熟悉女性移民的人生经历,我就是她们的代言人。” 这个定位很精准,和江教授的个人经历以及教育背景都很贴合。

我们不是江教授,我们只是我们自己。简书的每个写作者都有他/她独特的人生经历,你可以开个小店,你可以在工地搬砖,你可以是退伍军人,你也可以是打工妹……每个人的经历和他人不同,这种经历和背景上的差异成就每个人的个人品牌。

就像那首歌里唱的,“野百合也有春天”。我不必羡慕你是高科技人才,我目前在车间流水线打工,但是我有我的梦想和人生。我在打拼的时候收获了我的爱情,我用一己之力养活远在乡村的父母子女。这样正直朴素的人生故事同样打动人心,这样的故事,华尔街的高管写不出。

昨天江教授坦言她写不出华人女作家张翎的作品。因为张翎的主业是听力康复师,所以她了解很多患者心底的痛。而这个“痛”就成为贯穿张翎作品的主题。

我在《小说月报》上看过张翎的《雁过藻溪》,第一遍惊艳,第二遍惊心,第三遍泪下。现在明白她的作品为什么打动我,就是因为那个“痛”字,那不是一个人的痛,是一代人的痛。这个痛的感觉如此痛彻心扉,隔着一个大洲,一个大洋,依然让读者痛到心底,不减分毫。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这,也是许多写作者的梦想。这样有力道的作品,只需一部,足以慰平生。

关于语言的提炼

我说江教授很犀利,其实不完全准确,她很有真性情。简书百强榜的文章,江教授经常翻阅。她昨天提出一个貌似人畜无害,其实一阵见血的问题,“大家平时都像文章里那样说话吗?那么文绉绉?”

江教授其实指出了我们这些简书写作小白的另一个通病,口语书面化,矫揉造作。回头看看我自己的文章,失误频频,比比皆是。

这种问题尤其容易出现在青春爱情题材作品,作者为自己笔下的主人公的纯真爱情感动不已,读者胳膊上的鸡皮疙瘩早已起了一层。表白就好好表白,除非是宣读打好底稿排演多遍的婚姻誓言,平常日子里的对话,哪有那么多文艺青年范儿。借用一位清高的简书大哥的话,“平时我要是那样说话,工地上的工人得拿板砖拍死我。”

其实简书里有很多优秀作品可供借鉴。江教授的文章自不用提,大家好好品读一下,必有收获。我个人还比较喜欢《她恋》系列和红耳兔的《终是庄生梦了蝶》。这两部作品都是青春爱情主题,但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笔触精准老练,读起来有代入感,从来不觉得肉麻。写到这种程度,可算是很成功的作品了。

好作品大多是精心打磨出来的,除非作者有王勃的天才,年仅十四,《滕王阁序》一挥而就,千古传唱。普通的写作者总该知道自己的斤两,没有捷径可走,那就坐下来,好好打磨自己的文字。

梁实秋曾说过他的古文老师批改作业,总是朱笔一挥,大删大减。少年梁实秋珍惜自己的文字,忍不住去抗议。他的老师说,“你读下改后的文章,是否影响全文观感?” 答案当然是没有。事实上,改完的文字直截简练,整篇文章都立起来了。梁实秋说此事对他影响极大,自此他不待老师动手,文章做完,自行删改,直到无一字可减。

这样的追求,这样的高标准,试问所有写作者,有几个做到了?梁实秋成为梁实秋,自有他的道理。

删减过的文字,给读者留出了空白,留出了想象的空间。江教授昨天说过:“不要拿你的读者当傻子,什么话都说出来,甚至车轱辘似的转好几遍;读者很聪明的,早就读懂了,早就烦死了!”

一篇好文章,留下的文字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没有露面的东西藏在海里,等读者自己去发现。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林妹妹,只因曹雪芹舍不得浪费笔墨描写黛玉外貌。他只提了一句“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林妹妹到底多美,自己想去。在想象中,林妹妹可以是邻居家的小芳,也可以是奥黛丽赫本。

江教授还提到许多作者写不好结尾,是因为不能升华主题。我一万个同意。曾经有读者直言,说我某篇文章写到后来没有力气,现在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这个毛病不是一天两天能改,多读点书,尤其是哲学书籍也许会用帮助。

好在此文只是课堂笔记,我今天不用升华主题,只是把感想放在这里,用来抛砖引玉。写作的过程如此艰辛迷人,很多初学者和我一样,矢志不渝,“衣带渐宽终不悔”。希望大家能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让我们砥砺前行,一起进步。

林柳青儿会员投稿通道:【青•故事优选】

其他银牌以上会员投稿通道:【青•故事优选】

本文荐文编辑:阿斌bin

【青•故事优选】为简书会员合伙人林柳青儿创办专题。

本专题推荐林柳青儿旗下会员及优秀写作者文章上榜。

专题创办:林柳青儿

专题主编:七公子小刀

专题编辑:红耳兔小姐姐零点壹弋一沐恩佳音城外的阳光sun阿斌bin七月默涵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