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0人  西狂学长

一个人想改变自己多年形成的习惯确实不是那么容易。曾国藩也有很多自我挣扎的时候。

有一次他到一个朋友家给对方的母亲拜寿,打算吃顿饭就回来学习。但是吃饭的时候,另外一个朋友叫曾国藩到他家里去玩。曾国藩,抹不开面子就去了。

去了之后,朋友拉着他下了两盘围棋。下完之后,棋瘾,犯了就一直在那看别人下棋。

此时,曾国藩的内心就有两个人在进行搏斗。一个人说,你刚刚给自己定了标准,就不去坚持,还怎么学做圣人?另一个人说,人活一世多不容易啊,何苦每天苦着自己,该放松的时候就要放松一下。

最终斗争结果,前一个人获胜,曾国藩回去学习去了。

曾国藩立誓不再与人吵架。但是后来他又与人发生了冲突。曾国藩本来就对这个人心存厌恶。结果就因为对方说了一句话,勾起了曾国藩的新仇旧恨,两人又大吵了一架。超过后,曾国藩反省道:“本年立志重新换一个人,才过两天便决裂至此,虽痛哭而毁,岂有及乎!真所谓与禽兽奚择者矣。”

经过不断的失败,曾国藩领悟到: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一个人肯定会经受无数次的反复失败,挫折甚至倒退,关键是不能放弃。

曾国藩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他曾给弟弟的信中说道: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通过看曾国藩的日记,我们发现,他这一生就是不断自我磨砺的一生,一天也没停止修炼的脚步。从青年到老年,曾国藩都生活在不停的自信中,每天都在日记中不断反省自己的缺点,纠正自己的行为,从生到死他都生活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之中。

比如一直到去世前不久,他还在日记当中这样批评自己:

余精神散漫已久,凡应了结之件,久不能完;应收拾之件,久不能检,如败叶满山,全无归宿,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大徒伤,不胜惶悚惭郝!

62岁的他,此时已功成名就。但在日记当中的自责,自省,和他30岁立志做圣人的时候,仍然是一模一样。这就叫做“几十年如一日”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他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资质非常平庸的人,如果真的实心实意的进行自我完善,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他的胸襟可以扩展10倍,他的见识可以高明10倍,他的气质可以纯净10倍,再愚钝的人也会变得跟以前完全不一样。

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确定一个终身的奋斗目标,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自我实现上,也就是立志做圣人,以圣人作为目标,立志高远。这一志向驱动它一生不在小诱惑小目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