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读书亲子教育

科幻小说的价值在哪里?《流浪地球》给了我们答案

2023-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书果星球儿童阅读

看到整个人类将力量聚合在一起,这是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见到的景象。这表明,人类将会成为一个整体——甚至在外星人到来之前。在宏大的科幻世界中,我只是做出了一点微薄的贡献。——刘慈欣

开篇的话截选于第73界“雨果奖”颁奖典礼上的一段获奖感言,获奖作品是《三体》,作者是刘慈欣,中国科幻第一人。

开篇那段话,刘慈欣其实告诉了我们科幻小说的价值:有的事儿,只有在这儿才能见到。或者说,科幻小说并不是看热闹,而是看门道。

很多人怀疑这种“价值”,小说里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不确定,对现实生活有什么意义?见到了又能怎样?

但其实科幻小说的价值,从来不在于改变当下的生活,而在于改进读者的思维空间。

借由刘慈欣,我们走进科幻小说真正为读者准备的大餐——一场以假乱真的“思想实验”!

举个例子,什么是希望?希望对人类来说究竟有多重要?很多人对此都说不清道不明。

因为我们似乎很少能从生活中感受到“希望”的力量,因为生活中多是无常,心怀希望的事情并非一定实现,加之“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的自我保护态度,让这个词语更像是一种“乐观的无奈”。

可在科幻小说中,“希望”往往拥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和决定性的力量,比如在《流浪地球》的读书会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流浪是地球无法逃脱的宿命吗?”

有的孩子按照书本设定回答“是的”,有的孩子按照个人想象回答“不是”。

可是真正的答案是“带着地球流浪,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种命运即是现实加在人类身上的也是人类自己选择的,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小的思想实验:在真实的确定面前,怎么做才有希望?

图源《流浪地球》电影海报,侵删

《流浪地球》告诉我们,“带着地球流浪还有希望,造飞船逃离就是妄想,尊重规律才有希望,无知自大皆是妄想”。

这个结论其实无所谓放在什么场景下,因为在什么场景下都适用。就算有时候尊重规律让人们很辛苦,就像带着地球在宇宙中流浪那样麻烦,但那是最有希望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

那么这时候我们也会发现,人们其实有多需要希望?那是就算要100代人前仆后继,就算背上整个地球这个大“行李”流浪,就算一直要忍受时而酷热时而严寒的日子也在所不惜的程度。

有了希望,我们才能接受面前的苦难,有了希望,未来的日子才变得值得等待。

当然,不是每个思想实验都有一个建设性的结果,有的时候还需要我们自己感受和判断,比如:人一辈子最重要的是什么?

图源《流浪地球》电影海报,侵删

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用一生去探求的问题,但每个人的见识不同,处境不同,就连一生的时间也不同,所以有的人能多方比对细思慢想,有的人则急急忙忙寻求顿悟,因此这个问题从来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在《流浪地球》中,刘慈欣试着剔除了变量,让人类有400年的时间集体逃亡,然后再用2500年的时间来搬家。

这种看似很漫长但注定不变的共同命运,让每一代人中的每一个人在自由活完一生的同时,又在人生重要性的认知上高度统一。结果是什么?家庭完整不再重要了,对伴侣忠贞不再重要了,保护环境不再重要了,文学艺术不再重要了......重要的只有生存,这就是标准答案。

但如果你看到书中对这段人类生活描述,有些说不出的压抑、焦虑,总感觉那不像是人的生活的话,那么可以想一想人这一生真的有什么是最重要的吗?如果明白了那个最重要会让我们更轻松吗?一切皆为生存真的会让我们更纯粹更平静吗?

你看,这段科幻设想从来就不是在倡导什么或者想教你什么道理,它只是将人们的烦恼试着去解决了一下,并给出了一种顺理成章的结局,关键是你如何看待又是否接受这个结局。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幻小说“三要素”的妙处,“科学元素”让承认并遵守自然科学而生活的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接受“实验”的环境;“逻辑自洽”让“实验”的前因后果更具说服力和真实感;“人文思考”则赋予“实验”以“思想”属性。

那种种关乎未来的问题矛盾、处理办法、最后结局,无非都是对今天的一种可能性的延展与演绎,只是有的时候我们看不到,有的时候装作看不到。

至于刘慈欣,只需知道他是顶尖的中国科幻作家就够了。借由他来发现科幻小说的价值,主要是因为他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文化土壤,我们接受的程度更高。

不需要挖掘他的信仰,也不需要剖析他的精神,他只是一个科幻作家,尽了一个科幻作家的责任。

借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严锋的话说:

在飞翔和超越之际,刘慈欣从来没有停止关注现实问题,人类的困境和人性的极限。在读过刘慈欣几乎所有作品以后,我毫不怀疑,这个人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