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捕超级野生人
喜欢在治疗时和病人聊天,无设定,想哪说哪,电影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必选的话题。已经不止一个人跟我提过这部《Hunt for The Wilderpeople 》,有人感叹说在好的喜剧片买少见少的今天,这部片子简直是brilliant ,能把一家人都笑得傻抽了签!
是啊真难得,我就根本记不得和家人一起看老少皆宜的喜剧片是什么时候了。现在是小孩儿片越来越讲深度而成年人电影越来越幼稚的时代,喜剧片?大家相互咯吱一下就当笑了,谁有时间笑中带泪啊?
新西兰的电影出品比澳洲更少,一年里有个五部八部就算丰年了。主要靠彼特.杰克逊,出租外景地群众演员和电脑特效制作活着。但這从不代表他们的产品质量粗糙低下,每年出精品的数目和澳洲电影几乎等同,这就相當厉害了。
可除了杰克逊,没人认识Kiwi國,连好莱坞在给指环王摆终极庆功宴的那一年,主持人都在调侃今晚所有的新西兰人都被感谢到了。
新西兰电影确实是随着杰克逊起步的,杰克逊对于新西兰电影的翼护与扶持同样令人动容。所以Kiwi电影从老本行的B级恐怖惊悚慢慢地开向全面发展。但有几点是從来不会变的:打脸很疼的冷笑话,执拗到毫不掩饰地真实,满屏毫不在乎展示的血迹,和无处不在的毛利人。
Kiwi國数年来出过几部具国际影响的喜剧片,2010年的《Boy》,2014年的《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和摄于2016年《Hunt for the Wilderpeople》。第一部太过本土化毛利化,虽然新西兰人爱它爱得快疯了,但对不熟悉Kiwi國的人,理解80年代的新西兰毛利生活实在存在太大的障碍,所以渐渐没了声息。
《What We Do 。。。》维基中文翻译成《吸血鬼家庭尸篇》,是部大癫大废的喜剧,笑死你和吓死你都不赔命的那一种,喜欢Cult片的不要放过。
《追捕新鲜野生人》用冰冷包藏岩浆的将所有问题混冶一炉的手法照成的冲击影响巨大。而同一年,还有一部我爱得不得了的动画片《海洋奇缘》(《Moana》)的剧本,都源自一个看名字就是个毛利人的头脑,身兼“導演、編劇、監製、喜劇演員和畫家”(维基中文)的塔伊加·大衛·維迪提(Taika David Waititi)是这个脑袋的拥有者!
《追捕新鲜野生人》以220万的成本,光在美国,即使只是小规模排片,就拿下超过2300万的票房。巨大成功,让里面的演职人员迅速被国际影圈吸纳。
维迪提2017年再出手,拍了完全不同于漫威风格的《雷神3诸神的黄昏》(《Thor:Ragnarok》),全球卖座卖到连漫威都吓一跳。这个新西兰人,愣是用真诚的幽默,给美国喜剧界好好地上了一课。
同样借势登枝,踏上星途的,还有饰演不良肥仔Ricky Baker的Julian Dennison,今年大家会在《死侍2》(《Deadpool2》)里看到他,《死侍》是部什么套路的电影,呵呵,就不用我多介绍了吧。而他,也是个毛利!
整部片子只出现了15分钟,却贡献了最开怀片段和温暖,并因此得到数个最佳女配角奖项肯定的唯二正常思维胖女士贝拉阿姨(由莉瑪·黛·維塔飾演),不出意外地也带着一半的毛利血统。
那片子里还有不是毛利的人吗?其实还是有的,比如说我超级喜欢的山姆.尼尔(Sam Niel),也许很多人只知道他演过《侏罗纪公园1,3》,少数人知道他还演过《钢琴课》,但他演绎角色的范围,丝毫不比利安.尼森逊色。利安近年来成了动作片专业户,山姆在言之有物的B级恐怖片里早就是超级大拿了,這幾年長居Kiwi國,估計愛上全世界最美味的小羊排,輕易不出門拍戲,為Kiwi拍推銷羊肉的廣告倒是賣力得很。
塔伊加·大衛·維迪提眼裡的Kiwi是怎樣的國度?就是孩子不像孩子,牧师不像牧师,社工不像社工,警察不到最后一刻都不像警察,军人会借着找孩子满森林撒欢因为实在无事可做,大人们怼草醺酒装疯卖傻不负责任偏偏还要在很多想不开的事情上认死理一根筋纠缠不清。
这样歌颂不良少年老年和精神病人,把什么都看成狗屁的题材,专门抹黑现行政治制度和福利体系,放在自信满满的大天朝,谁敢想?谁敢拍?
偏偏一个非主流的少数民族土著就写了拍了,还全世界放了,新西兰人十几年来还像对待国宝一样爱他,全然不怕他被他"煽颠"?!到底谁的精神才有病?
孩子们和我一起看的片子,看完了小手都快拍红了。我想他们更看重的,是电影里面每一个人直肠直肚的真诚和一往无前的善良,各人做事因着原则固然千奇百怪,却总是理直气壮坚持到底。
《追捕新鲜野蛮人》是一部历险片,看得出很多当年莱德利斯科特的《陌路狂花》对导演的影响,但就像我前面提过的,Kiwi國只会想展示人在经历里的互动,而不是强调伤害的不可避免,所以所有的扣都是活结,临了了包袱一抖,妥妥地应了马三立先生那句名言:逗你玩儿!
强烈推荐《追捕野蛮人》,就為了它展示的不在在太多人身上看得到的真誠和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