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互联网产品思考@IT·互联网

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系统都能叫平台

2016-12-18  本文已影响269人  lzl727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热潮兴起,“平台”的概念盛行无二。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巨头自不必说,携程、滴滴、美团等独角兽也不甘人后,所有的公司都在平台化,都声称自己做的是“平台”。

企业也就罢了。政府部门也纷纷涌入,加入到平台建设的大军中。打开政府采购网站,输入关键字“平台”,可以看到各类平台采购项目五花八门。但你仔细看看其中的一些项目就会发现,不少所谓的“平台”不过是个内部的业务系统甚至仅仅是个信息填报系统,也套上个“平台”的概念,贻笑大方。

系统和平台,肯定不是一个东西的两种叫法。那究竟什么是平台?

查询百度百科,关于“平台”有以下解释:

供人们舒展才能的舞台。
为操作方便而设置的工作台。
指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操作环境。
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环境或条件。
通常高于附近区域的平面;如楼房的阳台、景观观赏平台、屋顶平台、晾晒平台等。
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的顶层屋面或住宅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部分。
机器的金属表面,工件可固定其上。
〈方〉平房。

本文聊的系统和平台,说的是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这里的“系统”是由计算机硬件、网络和通讯设备、计算机软件、信息资源、信息用户和规章制度组成的以处理信息流为目的的人机一体化系统。那么这里的“平台”,应该就是指“进行某项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化环境或条件”。但这两个解释,还是让人云里雾里、不明所以。

那么我们来看看常见的“系统”和“平台”。

学过生物的朋友应该知道,人体有八大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但我们不会说人体有八大平台。

求职的时候,我们会说,“给我一个平台,还你一份精彩”。不会说“给我一个系统”。买车的时候,我们会说,某某两款车是基于同一个平台的产物,不会说它们基于同一个系统。

由此看来,“系统”和“平台”的差异还是蛮大。但引申到IT领域,就让人分不清了?我们会说某些软件是基于Windows平台开发的,也会说这些软件只能运行在Windows系统上。但电脑上安装的是Windows系统,我们不会说安装Windows平台。我们会说天猫是一个电商平台,滴滴是一个打车平台,但不会说在手机上装一个天猫平台,滴滴平台。

这样看来,似乎就清晰多了。系统,往往指的是一个具体的软件,而平台,则是一个相对抽象的生态环境。系统强调的是功能,平台侧重的是场景。系统,有输入、处理和输出;平台,则是基于同一套规则体系,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生态圈。而这同一套规则体系,往往就是那个系统。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容易把系统和平台混淆的原因。

平台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对运营模式、组织架构、商业价值的重新思考与认识。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可以屁股决定脑袋,将平台的概念作为宣传卖点大肆渲染。而信息化水平远远落后于社会信息化的政府部门则应更理性一些,别动不动就要建设一个平台。你可以通过软件公司开发一个系统,但无法开发一个平台。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系统都能成为平台。

首先,系统要将原本的功能模块打散后重新组合,以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参与者的使用需求。比如电商系统的消息提醒功能,要分散应用到买家购物、支付、收获的各个环节,由系统根据规则自然而然地发送,而不是由用户进入一个专门的消息功能模块进行使用。

其次,一个系统要集成来自各方的服务,为不同的参与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比如打车软件,要为软件用户,不管是司机还是乘客,提供地理位置服务;电商系统,要集成支付和物流;一个操作系统,要提供软件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

再次,系统要有数据沉淀。很多部门的系统只是为了满足业务需求,对数据资源没有有效组织,更谈不上共享和再利用。而一个平台需要大量利用数据,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现不同对象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将平台产生的内容、提供的服务与最合适的用户进行匹配。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只有基于互联、开放、共享、共赢的系统才能缔造一个平台。平台模式的精髓,就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一个只在部门内部封闭运行的业务系统不能称之为平台。政府部门要跳出自身业务视角的局限,把系统中所涉及到的各方主体弄清楚,把握住多方的需求,系统的平台价值就能够体现。

不是随随便便一个系统都能叫平台

马云先生在2009年APEC峰会上曾作《未来世界,因小而美》的演讲——Small is beautiful。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专注于建设一些“小而美”的系统,通过认真深入的思考和挖掘,把自己部门的核心数据资源沉淀下来,并加以开发利用,远比一上来就要打造一个“大平台”来得实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