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名曾参,孔子晚年弟子,少孔子四十六岁。
曾子很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
明清读书人必读的“四书”里,《论语》主要是曾子和他的弟子们总结编纂,《中庸》是曾子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作,《大学》是曾子自己写的,《孟子》的作者孟轲是子思的学生,曾子的再传弟子。
四本神书,全部都和曾子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
一代宗师。
只说这段话,曾子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又效果巨大的修身方法。
每天三次自我反省,反思自己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人谋而不忠乎?
什么是忠?
朱熹在《四书集注》里解释道:尽己之谓忠。
别人需要我帮助的时候,我尽心尽意了吗?
这问题背后是一个认真负责的态度,同样一件事,苟且粗略的做到,和尽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有着天壤之别。
比如在家里我老婆让我把房间打扫一下。
于是我有两个选择:
一,用扫把在地上蹭几个来回,别管地上干净不干净,蹭完把扫把一扔,反正我是扫地了。
二,用扫把不放过每个角落,耐心把地上的灰尘扫到一起,最后用撮子收到垃圾箱。
嗯,就算不考虑尽心尽意的问题,为了让老婆满意也要选择后者。
第二个问题,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什么是信?
同样我们来看看朱熹老师的解释:以实之谓信。
实,真诚,真心相对。
说道做到言而有信是诚信。
没有虚情假意,能做到就做,做不到也不去“巧言令色”讨好,这才是真诚。
说来道理简单,其实实践很难。
俗话说水清则无鱼,人清则无徒,太过真诚的人肯定是个好人,但是难免不通世故。
为了在正常的环境里做个正常人,“巧言令色”是一定要有的部分。
只是巧言令色容易让人迷失对自我的追求,所以孔夫子告诉我们巧言令色鲜矣仁,而非巧言令色不仁害仁。
可是人心态度的细微变化之处不容易写出来,只有多经历,多反思才能在这方面进步。
第三个问题,传不习乎?
最后要反思学习了。
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温习了吗?练习了吗?
老师讲述做人的道理,我做到了吗?坚持了吗?
知识如果不去实践,道理如果不去运用,都不知自己有没有掌握,觉得自己知道了,其实不知道,多可怕。
每天学的东西,一定及时复习,反复练习,才能验证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
明代儒者,心学大家王阳明的理论文献就叫《传习录》。王阳明讲学习,强调放在事上琢磨,不在具体的事上琢磨推演,并且经历过,运用上,就不算真正求学。
最后总结一下曾子三省。
学以润身,切己体察,这就是儒家修身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