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做到”是一种能力
生活赋予我们很多责任,并且都是义不容辞的。
在父母面前做好儿女,以报答养育之恩;
在领导面前做好干将,以报答知遇之恩;
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以完成传承之责......
所以,一天当中,亲情、友情、工作、家庭......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处理。安排与沟通稍有不顺,很可能导致一些困扰缠身,让情绪陷入低落或纠结的状态。在此回顾并记录点滴经验,以备日后常自省吾身。
“同时做到”并非不可能
这一点是首先应该有的意识。很多时候会觉得,我今天有那么多事情,怎么可能还有时间去干这个呢!
于是,让这个意识控制自己很多年,并慢慢形成习惯,结果事情一多,或者这一天要面对的事件类别超过承受范围或习惯领域,就会显得心烦意乱、状况百出。
如果我们记得那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挤总是有的”。就会把很多事情的安排的合理而有序,就会自然聚焦于“如何安排才能同时做到”,而不是“不可能”的诸多理由,所以简单说,这就是意识问题。
意识管理
个人认为“意识”是需要管理的。任何习惯只要肆意地听之任之,包括自满,对于个人成长来说,都是极其可怕的现象。毕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现在听到越来越多关于“自我察觉”之类的习惯,显然这是人类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只要不是“自以为是”,能够真正的做到察觉自我,将是自己真正成长进步的开始。
简单的理解“意识”的自我管理,我的理解是——
打开自我设限,不用已知来固执判断,并轻易下结论,同时,适度反问自己“事情真的就是这样吗;是否还有我不了解的呢”。给自己留一个扩大可能性的空间。
时间管理
时间是最宝贵也是最有限,但又是很公平的资源。管理时间是一种能力,这建立在意识管理之上,如果做到划分得当,自然会成为时间的掌控者,而不是总是被动的被催促。很早学过“时间管理四象限”这个时间管理工具,曾经并没能很好的运用,当有一天发现,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有效的把事件划分类别的好工具时,它开始在我的生命中产生作用。

所以时间管理是有方法可用的,关键在于,好的工具是否在运用,运用时遇到的纠结是否先学会划分“急重缓轻”。然后用“日行事例”来每日规划次日事务。时间被有效的划分,自然就会有“盈余”。
学会舍弃
“时间管理”中提到“遇到纠结是否先划分急重缓轻”的问题。这应该是一门“舍弃”的学问。需要我们用很长的时间来体验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就像“断舍离”一样,只有舍弃一些时间和空间、甚至没必要、不值得的人际关系,才能腾出时间和精力来做重要或紧急的事情。这是每个人的生命功课,需要我们不断地用建立和完善的价值观来做区分,并且承受其中的苦与乐、悲与喜。
学会舍弃自然会有效地助力“同时做到”!
嘉许自己
这一步更重要。用结果来验证,之后嘉许自己做的好的,并且合适的地方。这里需要区分与“盲目自信”或“偏执理解”。
也许自幼养成的“怕出错”的习惯,很多时候已经习惯挑剔自己。我的一位人生导师曾经给予我成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告诉我“你值得拥有”,让我学会培养自己的“资格”感。
共赢意识培养
最后,“共赢”的意识是我认为凡事可以“同时做到”的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无论在事情急重缓轻的选择上,还是在舍弃与留存中的决定,都需要“共赢”作为前提。
不可毫无保留的付出,一定是自己可以承受的范围;
不可不遗余力的付出,一定是对方有意愿接收的范围;
不是不断的付出,而是何时该收手是恰当的;
不是一味的消耗,而是现在的付出是否是推动成果的......
所以,共赢不仅仅是格局的问题,同样是关于“付出”的学问。能够付出是一种福气,懂得付出才是一种智慧。没有成效的付出消耗的一定是多方资源,更没办法支持我们不断的“同时做到”,充其量就是很费力的“同时做”而已。
人生之旅丰富而精彩,处处充满激情与挑战,锻炼自己“同时做到”,不枉此生来人间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