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纳生活
一大早接到幼儿园的通知,语气轻快的告诉各位家长,由于天气原因,今天幼儿园关闭一天。关上手机,睡意全无。盼了一个月,原本给自己计划好的一天假期,就这样泡汤了。原本要看澳网的我,估计今天只能看小猪佩奇了。
起床洗漱,心中的失望慢慢酝酿成了怨念,一边护肤一边在心里嘀咕,由着性子对着老天爷吐槽。如果生活也可以发弹幕的话,在洗漱台前的这一幕一定会被弹幕霸屏。看着镜子里那个一脸颓废相的自己,忽然一个激灵——天气不好纯属自然现象,凭什么要求刮风下雨也要符合我的schedule?我休假就不许下雪吗?我竟然妄想让这个世界听我的安排,何等自恋。就像万维钢说的那样,“你有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这本来就是世界该有的样子,不受我的控制,也不由我计划。
跟很多人一样,我学到的时间管理第一课,就是制定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执行。这种任务列表驱动下的生活方式,在学生时代百试不爽——确定的目标,确定的步骤,确定的投入下,会得到确定的产出。这一系列的确定性让我养成了一种错觉,认为只要制定了计划并严格实施,任何事情都应该朝着我预计的方向推进。一旦事情“跑偏”了,我会有一种很强的挫败感跟自责感,觉得是自己的计划没做好,所以失控了。直到毕业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成人世界,我发现任务列表不灵了:标准答案消失了。模糊的目标,不确定的步骤,各种突发事件的加持。生活不是条笔直的河,能一眼望到对岸;生活是条迂回蜿蜒的河,没办法一口气计划好每一步的方向,只能一边走,一边调整,收集即时反馈,反复修改甚至推翻计划。老话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可惜知易行难。问题的关键在于,一旦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时候,能不能不抱怨不颓废,心平气和的调整自己的步调,去适应变化了的生活。
“老天爷为什么要这样对我?”老天爷对谁都那样。你不是一个无辜的受害者,不用给自己添加那么多的内心戏。没有谁对不起你,更没有谁一定要按照你的计划生活。抛开脑子里那些受害者的冗余剧情,才有机会清晰的看到眼前的世界。
纳西姆·塔勒布让我们见识了黑天鹅的巨大威力,更理解了充斥着随机性的世界。世界不会因为谁的意志而改变,它就是这样在各种偶然事件的叠加下不断流动着。有些时候,你的计划正巧与世界的计划同频,于是共振发生,你收获满满,甚至取得了一次飞跃;也有些时候,你的计划正巧与世界的计划相悖,你的生活如逆水行舟,每走一步都好不辛苦。委屈吗?想骂娘吗?大可不必,也于事无补。不如心平气和的对生活点头致意,说一声:“好的,我知道了”,然后重新调整自己的步伐,甚至是推倒重建自己的生活。
一直很欣赏斯多葛派哲人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人,是宇宙体系中的一部分,人间大事如生老病死,不过只是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罢了,不必抱怨,也不必焦虑,多余的感情只会自我伤害。人应该协调自身,与宇宙的大方向相协调,所谓“控制你能控制的,接受你不能控制的,并拥有智慧区分二者”。宠辱不惊,坚忍平和。
爱比克泰德(Epictetus),公园55-135年,古罗马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是继苏格拉底后对西方伦理道德学说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哲学家,是集希腊哲学思想之大成者。他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具体的生活伦理学的思考上,重视心性实践,主张遵从自然过一种自制的生活。
爱比克泰德认为,(1) 想要获得幸福和自由,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些事情我们自己能控制,另一些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个基本原则,并学会区分什么你能控制,什么你不能控制,才可能拥有内在的宁静和外在的效率。(2) 伤害我们的并非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事情本身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他人也不会。真正使我们恐惧的,并非外在事件本身,而是我们思考它的方式。使我们不安的并非事物,而是我们对其意义的诠释。(3) 要清晰的辨别你允许什么样的思想或观念进入你的头脑
做到这些很难,需要很大的勇气。承认了生活的不可控,也是间接承认了人面对生活时的渺小与无力。这种“失控感”,跟我们天生的对安全感的向往是相悖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那么容易陷入受害者的剧情——这是一个最容易给自己一个交代,却也最没有用处的解法。与其在自怨自艾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倒不如大大方方认栽,然后嬉皮笑脸爬起来该干什么干什么。生活是不可控的,面对生活的馈赠好好珍惜,面对想得而不可得也不妨暂且释然放手——积蓄力量,调整方向,再试一次便是了。
薛兆丰说希望每一个学完了经济学讲义的人,都能够悦纳生活。这个悦纳,正是我为之向往的状态——放下自恋,接受生活的不可控,拼搏进取,坦然面对得失。心平气和,不卑不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