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科技

豆瓣=佛系?

2019-04-02  本文已影响3人  大兄弟你好

豆瓣诞生于2005年,最后一次融资是2011年的5000万美元的C轮融资。对于这家成立14年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外界总是比它自己更关心盈利问题。毕竟提起豆瓣,“文艺”、“慢”、“用户没有价值”都是贴在它身上的标签。

用户一般在提起豆瓣的时候都会说电影的豆瓣评分、豆瓣小组、豆瓣读书,不去豆瓣上看下电影评分就去电影院贸然选择片子的观众都没有灵魂了。关于豆瓣的新闻,除了豆瓣的影评,书评,还有被某部电影导演质疑刷分之外,十条有八条是在操心豆瓣的盈利模式。

这个隐遁于世,不讲广告曝光,不讲营销的豆瓣公司怎么这么佛系?说不好听的话,这叫异类。

2015年,豆瓣创始人阿北接受了《好奇心日报》的专访。被问及豆瓣的盈利情况,阿北回答“接近持平”,“品牌广告为主”。在被问到未来有哪些可以用来盈利的项目时,阿北提到,在广告之外,“就是电商”。

那时的阿北一定不会想到,后来成为豆瓣商业化的道路除了广告和电商,还能有知识付费。

2018年,豆瓣副总裁、豆瓣时间总制片人姚文坛曾表示,“豆瓣2017年的日子其实挺好的,收入也不错,”“只是我们很少说。”对于知识付费,姚文坛称,“内容付费不是割韭菜,”“我们做内容的人,需要考虑的是在我们的平台上,用户会为什么样的内容或者体验付费。”

对于这种回答,我只能说,这很豆瓣!

“每一个课程的用户都可以看做一个小社群,这样课程就可以成为社群的入口。”以付费为门槛筛选忠实且有付费能力的用户,然后将其看做一个具有共同爱好的社群有针对性地运营,这是豆瓣对于内容付费的长远考虑。

豆瓣的知识付费课程都是受众很小的文艺课程,比如《花知道答案——中日名师插花课》,豆瓣时间团队邀请了十几位中日花道大师,远赴日本实地取材拍摄,最终制作成售价298元,40期的插花视频课程。

“豆瓣就像一个内向的孩子。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三个孩子,最安静的那个一定最让人着急,因为他不善于表达。”

“这个世界太喧嚣,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李宗盛这句歌词放在如今的豆瓣身上再合适不过。现在的豆瓣,关于怎么挣钱这个问题已经想得越来越清楚了,不论是关心豆瓣的豆友,还是围观的好事者,以后都也不用太操心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