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书香内审通道书香澜梦

慈父的灵感密码

2025-06-18  本文已影响0人  求醍醐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8期“父亲”专题活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回顾人类漫长的科学发展史,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著名学者都是慈父,他们倾注在孩子身上的爱,与倾注在科学研究上的热情,冥冥中融合成一股温柔而强大的力量。

比如,威廉·普莱尔,在陪伴小儿子成长的过程中,详细记录孩子从出生到3岁期间的感知、运动、语言、认知的发展情况,后来,他撰写了《儿童的心理》,被视为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开山之作,普莱尔也因此成为发展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又比如,阿瑟瑞斯基,在陪伴孩子睡觉的时候,带着慈祥的父爱凝望孩子可爱的小脸蛋,他发现孩子睡着时偶尔会闭着眼睛快速转动眼球,他意识到这可能是睡眠中的重要现象。于是,阿瑟瑞斯基开始了睡眠研究,他的研究成果在睡眠生理学的发展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上个世纪一项关于睡眠和梦境的非常著名的研究,阿瑟瑞斯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颠覆了世人关于睡眠的认知,而且他们的研究也证明了,所有人都会做梦——无论是否记得自己做过梦。

阿瑟瑞斯基的团队招募了一批被试,他们用灵敏的电子测量仪器监测被试的眼周肌肉和脑电波。研究发现,人们的睡眠呈现周期性的阶段变化——

第一阶段还较为清醒,脑电波呈现β波特征;

第二阶段是浅睡期,脑电波呈现α波特征;

第三阶段睡眠加深,意识渐渐模糊,可能出现“入睡抽动”,脑电波呈现θ波特征;

第四阶段是深睡眠期,体力的恢复以及孩子生长激素分泌,都发生在这个阶段。

第四阶段之后会再次进入第一阶段,而且,上述四个阶段会循环出现。但是,每两个循环之间,会经历一个REM睡眠阶段,又称快速眼动期,这时候我们的眼球会快速转动,脑电波类似β和α波的混合波。更为有意思是是,我们的梦境大多是出现在快速眼动期。

阿瑟瑞斯基的研究发现,在平均7个小时的睡眠过程中,会出现3-4次快速眼动期。

在快速眼动期被唤醒的人,大多数都说自己做梦了,而且能较为清晰地说出他们的梦境(或者是一部分的梦);如果在非快速眼动期唤醒被试,他们大多数都说自己没有做梦,或者说记不太清做了什么梦。

所以,如果你觉得一夜无梦,大约是由于你是在非快速眼动期醒过来的,梦的记忆会快速消退,所以产生了“无梦”的错觉。

关于睡眠和梦境的研究,我一向都很感兴趣,阿瑟瑞斯基的科学发现与佛洛依德关于梦的解析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虽然曾经争议不断,但他的发现的确成为睡眠研究史上的一场革新。

其实,很多时候,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能开启新研究的大门。阿瑟瑞斯基之所以开始研究睡眠周期,是因为他发现他的孩子睡着时偶尔会闭着眼睛快速转动眼球,他意识到这可能是睡眠中的重要现象。

这位慈父竟然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灵感迸发,谁能料到,他竟然因此在睡眠生理学的发展史上画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