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的祝福,学子的收获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认知自然、安排生产、协调农事的时间知识体系,反映中华文化顺应天时、指导日常的生活制度安排,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走过三千多年朝代更迭,绵延不断永续流传。
6月6日,我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九个节气----芒种,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个时间段,一个收获和希望并存的时节。由南向北,芒种,忙种,收割播种,人们忙碌在田间地头,是收获成果播种希望的时节。最早出现芒种一词是《周礼·地宫·稻人》中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种是收麦子的时节,是插秧的季节,也是青稞生发的季节。
在北方,午后日头渐高,暑热升起,带着针尖一样的麦芒,像是戏剧里的王冠上金色的羽翎,风吹过后,一步一摇一波一浪,麦熟的香气弥漫开来,扯下一根麦穗,用手一搓,一把新鲜的麦粒,粒粒饱满,金光灿灿,放入口中,咀嚼鲜浆饱满的麦甜味,挂在脸上的是收获满满的幸福。芒种三日打麦场,麦地收割后,属于北方的诗意,诗人海子:“麦浪----天堂的桌子/摆在田野上/一块麦地。收割季节/麦浪和月光/洗着快镰刀。”
对于江南的人来说,芒种意味着梅雨季节的开始,雨水日渐充沛,燥热的暑气侵润着湿气。宋人范成大《芒种后积雨骤冷》诗:“梅霖倾斜九河翻,百渎交流海面宽。良苦吴农田下湿,年年披絮播秧寒。”绘制出阴雨绵绵,河满沟平,农夫冒着雨水淋湿的插秧忙碌的画面。仿佛一场雨,就唤醒了生命,万物复苏,只待苍莽。
芒种时节,无论中原的麦收、江南水稻的播种、高原的青稞的生发,雨水充沛果实饱满,在广袤无垠的大地上开启生命的接力。所有的作物都是生命的欢唱,赖于天时,成于勤劳,在辛勤的农人精耕细作中收获满满。当丰收的场景结束,种子回归土壤,生命便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芒种后,鸟类都非常活跃,芒种后的十五天分为三个五天,也就是三候,芒种的三候为:一候螳螂生,二候䴗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古人认为,芒种头五天螳螂卵开始孵化,螳螂妈妈在头年深秋产卵,来年芒种前后,气温升高,小螳螂破茧出生。芒种后第二个五天里,伯劳鸟开始鸣叫,它模仿其它鸟叫,借机吸引它们,伺机捕食。第三个五天,“反舌”会安静下来,反舌鸟长得像乌鸦,不仅可以模仿画眉、燕子、黄鹂等各种鸟叫,甚至可以模仿狗叫、摩托车和拉警报的声音。安静下来是为了哺育幼崽。
在古人的文学作品里,就有关于螳螂、伯劳、反舌的描述。《庄子》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螂挡车,不自量力”。南北朝梁高祖武皇帝萧衍《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诗中,它是“劳燕分飞”的主角。《诗经·王风·黍离》的诗中“伯劳乎?是吾子,栖吾舆。非吾子,飞勿居”,是一个父亲错杀儿子的故事。唐王维《听百舌鸟》中的反舌鸟,“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舌啼”。入春以后,百鸟啼鸣之前,百舌鸟早早就开始鸣叫了,夸百舌鸟啼鸣,那是讽刺花言巧语的小人。
对于个人来说,由于湿热之气,容易使人产生困倦、懒散、萎靡不振,出现“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的疲沓疲惫的情况。春夏养阳,适当午睡,尽量晚睡早起,日常生活习惯中应注意保持心情平和。
芒种亦忙种,一份耕耘必有一分收获;奋斗即是幸福,一份播种一分希望。刚好,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在开考了,寒窗苦读十余载,只待今朝榜上名。收获的时候到了,人生的转折来了,预祝莘莘学子,愿你们所有的努力不被辜负,愿所有的汗水都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