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2018年的写作】完结了十万字的连载小说之后
文/菩拉
不管有多不情愿,心中还留有多少遗憾,2018年的日历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
从年头到年尾,陆续开了三个连载坑,反而是最后那个完结了。外加写的几篇短篇故事,今年大约写了18万字。由于一些原因,从6月中到9月初这三个月里,一个字没写,想想挺可惜。唯一感到欣慰的,是在2018年最后几天里,把写了三个半月的长篇《光影华年》完结了。
在我跌跌撞撞学写故事的第二个年头,终于写了一部粗糙的长篇小说,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当下就立马松懈了下来,像卸下了一个重担,有些飘飘然。觉得简直可以像那些功成名就者一样,发表些类似于“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原来可以做到”之类的获奖感言。
然而在磕着瓜子哼着小曲,通读了全文一遍之后,自信心立马受到一万点暴击。
原先一章章硬着头皮,自嗨式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并没发现有太大问题。等到重读时,才发觉硬伤太多,多到数不过来,以至于无法直视,有想把手机直接丢进厕所冲走的冲动。
原本想写出个秀气而惹人爱怜的俏闺女,最后成文时,却长成了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糙爷们。心理上的落差,可想而知。
自不量力去对照了下版君的出版要求,发现自己似乎制造出了十来万字臃肿的文字垃圾。这个发现,比起苦逼地一个字一个字坚持写下来,而无人问津,还要令自个儿不安一百倍。
我特么茶不思,饭不香,觉不睡,孩子不管,头发掉了不知道多少根了,也不知道累胖了多少斤了。那么费劲用手机敲下来的这些字,似乎没什么价值,这该让我如何是好!看着自己这长相不美的娃吧,老母亲实在心酸得很。
就在极其嫌弃自己的文,百无聊赖翻出刘慈欣的《流浪地球》重读,在读完的那一瞬间,突然就释然了。
在那个地表不再适合人类,人类永久搬入地下城居住的时代,地球不转动了,太阳也面临毁灭。地球上的人类奋力挣扎着,花了几个世纪让地球逃逸出了太阳系。流浪的地球,承载着三十多万地球人的未来和希望,即将再在太空中漂泊两千五百年,向最终的定居地——有着三颗太阳的人马座全速进发。
在每个时代成为高尚的人,要求都不一样。在那个时代,心存希望,就是最高贵的品质。人们除了心怀希望,并将希望的种子一代代传递下去,完全没有退路了。因为地球的家园太阳系已经遭到了毁灭,再也回不去。
希望,是支撑一百多代地球人,离开太阳系,孤独地在太空中流浪的全部力量。
无需赘述这个故事的场景有多震撼,大刘讲故事的功力有多深厚。光是那种将目光放置于整个人类和宇宙的悲悯情怀,就算我再努力一百年,怕是也及不上的。既然自己写得差,坦然接受就好了。为写不好一个自己满意的故事叽叽歪歪,格局似乎有点小。心小了,故事怎么大得起来呢。
就这样,花三个多月写完小说,又花了三天时间跟自己较劲,最后却用了三分钟与自己和解了。因为这篇《流浪地球》,让我记起了自己写小说的初衷。
当我还是个科幻小说迷,读了不少经典硬科幻著作。像刘慈欣的《三体》,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阿瑟·克拉克和海因莱因的科幻小说,都没少读。为那些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宏大世界架构着迷不已,也渐渐希望有一天能自己写科幻小说。
可当读得越来越深入,越觉得那是不可能的,囿于文科生的知识结构差距,注定只能成为科幻小说爱好者,而非写作者。
而当初海量读小说时无意中种下的一粒种子,遇到合适的气候,竟然也能生根萌芽。后来开始学着写故事,写童话,开始蹒跚学步,像个蜗牛般慢慢朝前爬着,坚持到了今天,可能也正是为弥补无法写科幻小说的遗憾吧。
写小说的初衷,只是因为喜欢。
对我而言,完结一部十万字的小说,仅仅是个开始,只能意味着自己磨磨蹭蹭上路了。能坚持写下来,就是一个还不错的开局。写得不好没关系,只要是因为喜欢,就能慢慢写上第二部,第三部。或许有那么一天,能出现一部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来。
不管在哪个时代,心怀希望,都是挺有必要的。所以我就这样安慰自己,似乎也没什么不妥。
面对即将到来的新的一年,不妨许下几个愿望。
一是刘慈欣同名中篇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即将在大年初一震撼上映,希望票房大卖。这毕竟是自《三体》电影流产后,终于让科幻小说迷振奋了一下的好消息。2019年,对中国科幻电影来说,也许是注定不平凡的一年吧。
二是希望自己还有勇气写出第二部长篇小说。
三是能有时间读更多书,读到更多有趣的好书。
希望还是要有的,万一都实现了呢。
2018,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