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乱读书 | 照片其实也是用来读的

2017-07-10  本文已影响39人  金晟Jason
后浪出版

关于摄影书的一些记忆

小时候摄影还是一个有些距离感的装逼姿势,所以当时有一个摄影师爸爸也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

当时的中国的摄影书很少,也很贵,远远比不上现在这五光十色。偏偏那时的摄影爱好者还都爱看书爱学习爱读片,不爱炫耀器材,当然也可能是没有现在动辄买买买的经济实力吧。

那时候的摄影书无论原作如何,大多是黑白的,以字为主,印刷在小小的正32开普通纸上。偶尔封皮是过塑的已经属于高档。

于是一本铜版纸印刷的,精装大开本的摄影大师画册尤其珍惜而珍贵。

一本卡什摄影集可以在无数叔叔伯伯间传来传去,经年累月,回到原主手上的时候,

书的主人大多都有两种心理活动,一是庆幸遇人尚淑,书最终还是回来了;二是可惜就是翻阅太多,散页了让人心痛。

如同上一次惊讶于《人在北京》的小开本,其实只是多年未见而已,毕竟90年代的很多摄影书还大多是那么印刷的。

而这一本《人像》的开本也是这样小小的32开,不过印刷去精美了许多,绿色的封面是阿富汗少女的凝视。

不知如何读图的时代

其实读图时代也算是个有年代的老词了,从大约20年前就有很多人在胡喝,

当然读者体验更多的只是漂亮却空洞的糖水片充斥周遭。

随着所谓KOL(意见领袖)的概念盛行,绝大多数场合中,谁拍和拍谁都挺重要,而拍的却未必如何。

随着对文本概念的无限解读和滥用,时至今日,即使在相对严肃的专业领域里,说的如何似乎也要比拍的如何重要的多,毕竟文本和言论更容易传播。

其实,

读图时代没人读图,只是不再读字而已。

曾经的印刷技术和成本都是图像传播的瓶颈,现在的屏幕阅读和彩版印刷早已突破。

君不见度假海景房的宣传页和隔壁高利贷公司的宣传册都比小时候看过的那些大师画册要精美许多吗?

图更多了,画质更好了,可究竟还有多少人在读图为乐,我不知道。

我归纳的几点读图训练小技巧

速读

所谓速读,从动作上看无非是最初的视线划过,类似我们在看或是瞄过几乎所有图片一样。

但人脑的秘密至今无人破解,人对美的感知也许有着复杂的心智原理和生理机制,但通常一张图片的第一眼印象从不会欺骗你。

题材、色调、构图、明暗、对比通常在十分之一秒的时间中就已摄入完毕,反映为结果就是你喜不喜欢,以及你会不会花更多时间细看。

前文所述的所谓糖水片困扰,更多就来自于此。这些工整、漂亮的照片速读有趣,却经不起深究,除了制成明信片邮寄给友人之外,即使是挂在家里时间稍长大概也会甜腻的难受吧。

当然阅读本书无需担心这点,因为即使没有更多的背景了解,仅仅是照片中的人物定睛对视,相信也会有难得的体验。

干读

这一部其实更多适用于对摄影感兴趣的人,所谓干读无非是以技术的角度来解读和分析片中的所谓干货。简单说就是理性的分析一张好照片之后的技术参数,或者说从技术的角度如何复制一张好照片。

这一过程要比速读花费更多的时间,简单说就是将一张心仪的照片一步步庖丁解牛的过程。并且所谓的干读并不是读一遍而已,需要从几乎每一个可以想象的技术层面去反复的解读。比如,第一遍仅看构图,第二遍仅看光线,第三遍仅看色彩,一遍遍,一层层。

小时候曾经和爸爸玩一个游戏,干读一张照片,分析猜测作者使用的镜头、曝光组合、甚至胶片类型,之后与记载对照。

当然,在数码影像的年代,这么推荐也许不合时宜,毕竟现在的摄影从感光过程起都有了太多的篡改机会。而现在的摄影爱好者也早已习惯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拍回家再慢慢P。

湿读

湿读也许是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训练最频繁,却最不认真的一种读片方式。所谓湿读就是将照片的前世今生都读一遍,作者、时代背景、拍摄目的、拍摄地点、风格归类、发表场合、所获奖项和幕后故事。

但湿读有些时候特别容易陷入套话行话三段式,所以同一作者或是同一题材总会有各种标准答案任君选择,这就是我所说的湿读训练虽然频繁却不认真的地方。

串读

狭义来说串读就是湿读的延伸,湿读专注作品本身,而串读更关心前因后果和先贤后进。横着看同时代还有那些有代表性的照片和作者,纵向看受到了那些照片和作者的影响,对其后那些照片和作者产生了影响。

而广义来说就在横纵坐标上再加上相应的社会、经济背景、技术背景和美术、文学、音乐等文化背景。

重读

这点也许最是有趣,可是需要人老点才会有兴趣。隔上一段时日,重复上述过程即可。

老和尚看山水的段子想必人人知道,不再赘述。

拜读《人像》

家喻户晓的封面

没错,本书的封面就是那张曾让世界迷倒的阿富汗少女照片。

这张照片的故事多年来已经成为一个传奇,尤其作者在多年后再次找到已为人母的女孩再次拍摄。

相信很多人选择这本书也有很大程度是由这张家喻户晓的封面照片有关。

不可错过的前言

虽然,《人像》这本书更值得读图。

不过,本书的前言对于用心拍过照片的人都会有很深的感动。

当然,除了前言本书其实也并没有几个字。

干读不尽,湿读吃力

本书收录了作者史蒂夫·麦凯瑞三十年间的众多佳作,而对于照片的描述又仅仅是国别、地点和年份这样的惜字如金,所以更多的功课只能靠各人功夫了。

一点遗憾

本书的图片选择和装帧印刷都在行业平均之上,不过作为半身像较多的作者,似乎更适合用更大的开本来表现。

试想,和更大幅面的片中人物对视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扫描这个二维码可以让我赚包烟钱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