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行军篇)
行军篇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勿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处军、相敌。
“处军”,就是驻军、宿营,安营扎寨。
“相敌”,就是观察敌人,判断征候,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争,此处山之军也。
“绝山依谷”
绝,就是通过;依,就是靠近。行军通过山地,要靠近山谷。
山谷才有水源,又有草可以放牧。因为军队有马,要吃草。炊事班还带着猪、羊,也要吃草。
视生处高
生,就是阳面,就是朝南。
绝山依谷,要靠近山谷,但可不能在谷底扎营,要在高处向阳的地方。在高处,视野开阔,便于防守。如果在山谷里扎营,就容易被人包围,居高临下攻击。
为什么强调要在阳面呢,因为阳面相对干燥、温暖、舒适,不易生病。
战隆无登。
杜牧注解说:“隆,高也。言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高,迎敌人而接战也。”仰攻总是吃亏的,不要硬上。
此处山之军也。
以上就是在山地行军扎营作战的处置办法。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勿附于水而迎客。
敌军渡河来攻,首先我们列阵要远水,不要“附水”,依附在水边。也不要在水上迎击敌人,等他渡过一半再击。
欲战者,勿附于水而迎客。
想和敌人交战,就不要在水边列阵迎敌。因为你若列阵在水边,敌人就不敢渡河来战。
我欲必战,就不要近水迎敌,因为怕他不渡河。反之,我不想战,则阻水拒之,让他渡不了河。
视生处高。
山地宿营要“视生处高”,在水边也要视生处高,在高处,在向阳面。
居高处,一是视野辽阔便于观察敌情;二是不要被人放水淹了,或夜间大雨山洪暴发河水上涨什么的;三是若敌人来袭击,还是高处势便。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斥”,盐碱地;“泽”,沼泽地。
“绝斥泽,惟亟去无留”,部队通过盐碱地、沼泽地,要快速通过,不可久留。
盐碱沼泽——的四大威胁:
一、不生五谷,没有食物,得不到补给。
二、水草薄恶,难以宿营。
三、地势宽广而低下,防守无所依靠,难以构筑工事。
四、地气湿润,容易生病疫。
若交军于斥泽,必依水草而背众树。
万一和敌人在斥泽之地遭遇,一定要靠近水草而背靠树林。
近水草,是必须要有水源。如果盐碱地,没有水喝,军队就支持不了。
背靠树木,一是背靠险阻,不至于四面对敌。二是沼泽地你不知深浅,说不定哪个地方一个泥塘,一脚踩进去就出不来
平陆处易。
军队在平原驻扎,要选择平坦的地方,没有沟沟坎坎,便于车骑奔驰往来。
而右背高,前死后生。
平陆处易,要找平坦的地方,但不是四面都平坦。四面都平坦,我们就四面受敌了。最好要“右背高”,右边背靠着高地,左边平坦。这样我们后有屏障,前可杀敌。前死后生,前面是战场,是死地;后面有靠山,没危险,是生地。这样我们打起仗来就便利了。
为什么是右背高,不是左背高呢?
李筌注解
都是用右手,端抢也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后,所以右边方便。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军队驻扎,总是选择干燥的高地,而避开潮湿的洼地。要向阳面,不要背阴。
“养生”,是靠近水草,便于放牧战马,放牛放羊喂猪,打水砍柴,粮道便利。
“处实”,“实”,是虚实的实,占高地,有靠山,就是实。背后是空的,没有屏障,就是虚。
“养生处实”,就是生活条件有保障,后防屏障没有后顾之忧,就留一面杀敌。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渡河的时候,如果发现河水浑浊,水面有泡沫,那就说明上游有大雨,一会儿河水可能会暴涨。如果此时渡河,可能渡一半,河水暴涨,就给淹死了。所以不要渡,等一等,等水面平静了,水势稳定了,再渡。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这是六种危险地形,近不得。
“绝涧”,
是一条深沟,前面水还不小,你过不去。
天井
天井是四面都高,下面还有水,是个天然的大井。
“天牢”
天牢是三面环绝,有一面可以进去,但进得去出不来,那就是天然牢狱。
天罗
就是草木深密,行动困难,刀枪施展不开,弓也拉不开,箭也射不出来。
“天陷”
地势低洼,道路泥泞,车马过不去,天然陷阱。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我们离这六种地形远远的,让敌人靠近它。如果在这六种地形附近和敌人交战,则对我们有利的阵地,是我们面对这六种地形,而敌人背靠着它。
军行有险阻、潢井、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进军路上遇到险要之地,湖泊沼泽、芦苇、山林等等容易隐蔽的地方,要仔细搜索,防止敌人有伏兵或斥候。
一共三十二种敌情观察法
1.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
敌人离我们很近,却不动,那是占据了险要、有利地形,有恃无恐。
2. “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
敌人离我们很远,又派少数部队来挑战,那是要引诱我们前进。
3. “其所居易者,利也”
如果敌人占据开阔地带,地形肯定对他有利,他想诱我们过去决战。
他放着险要地形不占,要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布阵,那是他根本不怕我们,就等我们去决战。那我们就要谨慎了
4. “众树动者,来也”
看见树木摇动,那就是敌人来了。
大部队开来,要一路伐木开道,或伐木制作兵器,搭建营盘。总之看见树木摇动,就是敌军来了。
5. “众草多障者,疑也”
如果在草丛中设置障碍,那是布下疑阵。敌人可能已经跑了。
敌人可能是营垒工事还未完成,怕我们袭营,或者已经拔营撤退,怕我们追击,往往就会把草结成一堆,假装好像藏了人一样,吓唬我们,不让我们过去。
6. “鸟起者,伏也”
那鸟本来飞得挺正常,到那儿突然高高飞起,那就说明下面有伏兵。
7. “兽骇者,覆也”
这“覆”,一是敌人藏在林木之中,偷袭过来;二是“广陈张翼”,兵相当多,攻击面相当大,倾覆式掩杀,所以树林里野兽都藏不住,全赶出来了。这问题严重!
8.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
尘土高而尖的,是战车来了。
9. “卑而广者,徒来也”
若尘土低而宽广的,是步兵来了。
10. “散而条达者,樵采也”
尘土分散而成条状的,是敌人在砍柴。
为什么分散而成条状呢?首先砍柴是到处去砍,所以是分散的;砍完拖回去,所以烟尘呈条状。
11. “少而往来者,营军也”
尘土很少,有来有往,时起时落,那是在扎营。
要扎营,一定派轻骑四面观察地形敌情,所以灰尘少,疏疏落落。
12. “辞卑而益备者,进也”
敌军使者来,言辞谦卑。我们派斥候去侦察,发现他正加紧战备。这是敌人在麻痹我们,让我们骄傲,给我们放松,他准备进攻了。
13.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卑辞而来的是要进攻,反之,来使措辞激烈,摆出前进架势的,就是色厉内荏,要跑了。
14. “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
轻车先出来,是要列阵作战,派轻车到两边定下列阵的边界。车定好位,插上旗,各个部队在自己旗下集结。这是摆好阵势准备开战了。
15.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没有实质性的谋约就请和的,一定是有阴谋。
16. “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
敌军士兵奔走,展开兵力,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着和我们交战。
17. “半进半退者,诱也”
半进半退,就是进退不一,有的在进,有的在退;有时在进,有时在退,队形杂乱不整,那就是要引诱我们前进。他进,怕我们跑了;退,又怕我们不追。所以半退半进。
18. “杖而立者,饥也”
斥候去侦察,如远远看见敌军都倚仗矛戟而立的,证明他们饥饿疲惫,军粮没了。
19. “汲而先饮者,渴也”
如果看见敌军出来打水的人,打了水自己先咕咚咕咚喝一通的,证明敌军营中没水了,都渴得不行了。
20.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
敌军来,见我有利可图而不能进取的,证明他们士卒疲劳,没有战斗力了。
21. “鸟集者,虚也”
敌人如果已经偷偷撤退,还留下营帐在那儿虚张声势,而鸟儿看见营中没人,必鸣集其上。所以看见鸟儿在敌营聚集,就知道那已是一座空营了。
22. “夜呼者,恐也”
“夜呼”,也称“惊营”,军心不稳,夜间惊慌。
士兵夜间惊叫唤,肯定是大将自己不勇敢,压不住,军队没有主心骨,草木皆惊。
23. “军扰者,将不重也”
“军扰”,军中扰乱,那是将领没有威望,不稳重。
24. “旌旗动者,乱也”
旌旗是用来指挥的,如果旌旗乱动,那就证明已经没有指挥系统了,部伍乱了。
25. “吏怒者,倦也”
军吏无故发怒,表明敌人已经厌倦了。
或统帅无方,政令不一,或赏罚不均,人人怨愤。军吏就拿下面人出气,无故发怒。这样的队伍,军心已失,很多人都反而会希望自己方失败,借以报复主帅。
26. “粟马肉食,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
“粟马”,把人吃的粮食拿来喂马。
“肉食”,把运粮的牛杀来吃了。
“军无悬缻”,树枝架着煮饭的陶锅没了,砸了,不要了,不准备煮饭了。
“不返其舍者”,不回军营。
这是破釜沉舟,“穷寇”,准备与咱们以死决战,拼命了。
遇到这样破釜沉舟的穷寇,怎么办?
你跟他打,他锐气盛得很。坚守不战,熬他一熬,他所有家当粮食都没了,饿也把他饿死了。
27. “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
“谆谆”,老师的谆谆教导,很恳切的样子。“翕翕”,是闭合状,嘴巴翕动,嘴巴得巴得巴的。
这“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跟人讲话的,可能是上对下,也可能是士卒相互之间。总之,若斥候看见敌营中总是有人站着谈心的,就是敌将已经失去众心了。如果是将领找人谈,那是军心不稳,他在做工作。如果是士卒之间相互谈,那是他们在诽议他们的主将。
28. “数赏者,窘也”
拼命地赏赐将士,那是已经非常窘迫了,大家都不愿干,对主帅也没有什么敬畏,那主帅喊谁也喊不动了,只有把家底拿出来,期待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了。
29. “数罚者,困也”
赏得多是问题,罚得多也是问题。
大家都疲了,宁愿被处罚也不愿干了,就会以加大处罚来胁迫他。
30. “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
先是粗暴严厉,之后又害怕部下,这是最不精明的将领了。
31. “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敌军来使态度委婉谦逊的,是想休兵息战了。
32.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敌军盛怒出阵,但搞了半天,既不接战,又不退去,必有蹊跷,一定要仔细侦察。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兵力不在于越多越好,而在于不盲目冒进,又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就够了。而要能“并力、料敌”,关键在于选拔人才。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没有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俘虏。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
如果在士卒对你还没有亲近依附之前,就用处罚去管理,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了。
所以你一定要先对大家有恩德,你的处罚,才是令人信服的。要先让人们敬爱你,人们才会敬畏你。一去就想让大家都怕你,那当不了领导。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反过来,如果大家对你已经亲附,但你却不能严格执行纪律,那这队伍也不能用于作战。
厮养不是厮混,打成一片没问题,纪律严格也不含糊。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文”是怀柔安抚,是胡萝卜;“武”是军纪军法,是大棒。胡萝卜加大棒,才能打造必胜之军。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令素行”,“素”,平素、平时。军令不是上了阵才开始执行,说:“现在开始要打仗了哈!军令要开始执行,不像平时那么随便了哈!”而是平时就严格执行,让大家养成服从执行的习惯。
三令五申”,是我国古代军事纪律的简称。
“三令”:
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
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
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
“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
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
三申“画战阵旌旗”;
四申“夜战听火鼓”;
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