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无益的防御,实现有效成长

2023-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钰晨成长手记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叫做《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作者在大学时期曾严重抑郁而开始接受每周1次心理治疗,持续了13年,后面还将治疗频率升级到每周2次,再到每周3次。

结束治疗30多年的作者早已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心理治疗师及作家,而他至今依然对他曾经的治疗师心怀感恩。

心理防御机制有时会使我们免于某种伤害,但过度防御的行为带来的是屏蔽痛苦、情绪、伤害等一切被我们认定的难关。

没有人喜欢面对痛苦,但也没有人能够逃得过痛苦,我们永远不可能完美应对一切痛苦和情绪,但我们可以尝试去学习如何更轻松、更自信地应对那些感受糟糕的时刻。

作者将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释了心理防御机制背后的原理,主要心理困扰,以及在此状态下感受到的情绪;

第二部分将带我们对10种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进行深入了解,阅读时你会或多或少在其中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第三部分,就是带领我们尝试去面对挑战、做出让我们卸下某些防御的实质改变了。

理解和识别心理防御

弗洛伊德曾在他的早期作品中讨论过心理防御这一话题。当人们想要逃避痛苦,或是内心无法接受自己的真实想法及感受时,就会启动心理防御机制。一方面它可以保护我们免于受苦、或免于某些伤害;而另一方面,从长远考虑,逃避痛苦、逃避现实可能会带来更持久的痛苦。

遇到问题、苦难就选择逃避,这其实是个惯性行为,我们活在在这个真实的世界当中,哪有人的人生是不经历痛苦和磨难的,如果把防御当作逃避的手段来进行自我保护,那你将会越来越无法面对现实。同时,还会影响你的生活与人际关系。

婴儿最初只能接触到自己的父母或是其他养育者,我们暂且称为父母吧。这时父母就是他们的全世界,他们会根据父母对自己的反应,而判断自己是不是被父母所爱和接纳的。

他们会通过跟父母的互动,父母对他们需求的回应方式、态度及应允程度,来感受自己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而这也是信任感、安全感、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他们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能够对父母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这也可以用来判断自己有没有被父母重视。这会成为他们判断自己是否被尊重、被关注的依据;

准确地说,一个孩子是否自信、自重、有着相当水平的自尊,以及拥有自爱、自我认同、自我接纳的能力,都与父母的行为、父母与他们的相处方式息息相关。

一个人早期发展出来的自我评价体系,实际上是建立在父母对自己的态度、看待、行为之上的。

也就是说,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父母怎么对待他们,他们都会默认这种相处模式,也会默认父母眼中的自己就是自己真正的样子。

可是默认不是允许和接纳,而是忍受,他们在忍受着自己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因为这不是自己能选择的。判断标准和依据也都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建立起来的,而没有真正基于客观事实的评价依据。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模式、内在需求和情绪都不够了解时,也很难理解他人,这将造成的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和他人相处会面临多重阻碍。因为以往的行为模式和应对情绪的方式,以及自我评价的判断依据都是通过父母的行为来进行判断的,而这种判断并不准确。

防御意味着无法敞开心扉,也没有对自己的需求进行探索、了解和理解,对很多事情地理解都还停留在“想象”阶段。

这里的想象不是真的想象,而是他们的确认为事情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这套自以为是的分析,也就是在原生家庭中建立起来的行事风格,构成了他们判断、决策和行动的依据。

心理防御会造成的问题和如何识别防御机制,大家可以直接看图,我就不再详细解释了。

解除无益的心理防御

不要只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我们需要娱乐时间,但娱乐项目不能成为我们原本生活中的干扰源。先关注重要的事情,看见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状态,关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留出一些娱乐时间。

快乐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一种情绪状态,就好像负面情绪也很难受自己掌控一样。

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争取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对自己和与自己相关的事物上,这样也更容易加深对自己及重要的人和事的了解和理解程度。

别太相信自己的感受

感受和客观事实其实是没有直接关联的。我们可以从人们应对负面情绪的反应中,判断出他们的感受。但感受都是倾向于主观认定的部分。

受情绪的影响,人们也许会觉得自己的感受可以作为了解客观事实的依据,但这依然是主观视角。

当情绪调动起我们的感受时,似乎每个当事人都会认为自己才是更加客观的那个人,但主观感受是没法去做对比的。

所以这时人就很容易陷入自己制造的情绪陷阱中,认为自己足够客观、也有理由开启防御系统来应对他人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但实际上这只是在加重自我伤害。

诚实地面对真实的自己

不存在所谓的应该怎样,而是真正去关注、允许和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

也许你听过太多的,来自于他人告诉你的“你应该做什么、不做什么”“你应该怎样看待问题”“你应该要做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句式,是很多人从小听到大的,甚至有些人被他人口中的“应该”呈现的形象束缚了一辈子。

这些都只会让你再还未能实现自我接纳之前,就会反感真实的自己。而改变又都源于自我探索、觉知和自我接纳。

所以别急着把他人口中的准绳套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关注自己遇到的难处、想要逃避的问题,以及需要允许和接纳的部分。

最后

其实我们还是需要一些适当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但过度的心理防御,长期看来,也的确会阻碍我们成长。

本书适用于那些既想要做出改变,又不想通过心理治疗的方式来介入的读者,当然前提是你自己能够意识你需要听取一些专业人士的建议,并且还没到要去看做专业咨询的程度。

这一点就看大家自己如何去理解自己目前的心理状态了。也希望本书能够带给你不同于以往的思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