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与新年计划的模板

2017-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wangkang85

这几天在构思年终总结,偶然看到吴军老师的模板,觉得特别好,略加改动后便形成了我自己的模板。

第一章,2016年的诊断与规划。这部分起到铺垫的作用,帮助我梳理2017年的努力。

第二章,谈谈2017年最值得说的5件事和没有做的3件事。这是年终总结的核心,并为2018的计划埋下伏笔。

第三章,列出2018年的目标,以及评估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的标准。我们都有太多想做的,没有一个标准去衡量某件事是否值得做,我们就会顾此失彼,最终一事无成。在写这部分的内容时,我可以借鉴《好战略,坏战略》一书,首先设想一下明年的理想状态,然后以此为总体目标,找出阻碍它的几个最关键问题,最后制定针对性的方案。这个方案本质上是一揽子中间目标,未来一年我将围绕这些目标设计一系列阶梯去实现它们。相比这些具体的目标,确定目标的过程其实更有价值。在现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指南针比地图更有用。《罗辑思维》有一期节目《计划的用处》谈到,制定计划的目的并不在于刻板地完成计划,而是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认清“自己在哪、要到哪去”,并形成一个个进过深思熟虑的小型执行模块,以便在变化发生时直接调用。在这里,具体目标是地图,而总体目标与关键问题便是评估某件事是否值得去做的指南针,即A值得/不值得做,因为它能/不能有效的(effectively)实现总体目标。

第四章,对未来5年趋势的进行展望,即对大环境做出判断。之前我听一些成功人士谈到过这种方法,但自己一直没有真正尝试过,其主要原因是“懒惰”:未来5年的事谁能说得准,既然说不准,这样做的意义何在?结合《吴军的谷歌方法论》的最近内容,我现在觉得意义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变“被动”为“主动”,强迫自己站在更大的尺度上思考现在与未来,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将零散的知识编织成网络,并在来年帮助我认清自己的认知边界。

第二,根据摩尔定律,计算机的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这意味着5年后计算机的性能将增加大约10倍,这是一个量级上的差距,很多现在不可能的事情5年后便可能了,通过思考“如果给我10倍的计算资源,我能做什么”,可以帮助形成更好的大局观,并反过来指导明年的规划(哪些努力是强弩之末,哪些是战略储备)。

第三,从“宏观”到“微观”,对大环境的判断可以反过来影响我个人的决策与计划。

链接:

吴军的模板

好战略,坏战略

逻辑思维-计划的用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