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祯和小说解读的感受:读白先勇的《花莲风土人物志》
王祯和的小说我没有看过,高全之的《王祯和的小说世界》也没有读过,现从白先勇的文章中得出如下感受。
王祯和是个勇于创新的作家,这种创新主要是在复杂多变的叙事观点和丰富多元的生动语言上。
首先说,什么是“叙事观点”呢?
叙事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的看法,这个看法大多是借助小说中某个人物讲述出来。
“一个小说家写一篇小说的时候,首先碰到的难题便是如何选择叙事观点,叙事观点一旦选定,一锤定音,整篇小说便定了调。”
一般小说以一个叙事观点为多,但也有很多例外,比如传统小说“三言”、“二拍”,作者讲着讲着,就自己蹦出来说教一番,那就是多个叙事者讲述了。
王祯和在这方面也做出过多个叙事者讲述的方式,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好的作品是不能缺少情感的,但是作家过于陷入一种情感当中,就会滥情感伤,要有控制,有收敛。
多个叙事观点,就可以避免作家陷入情感的泥沼中不能自己。
“寻找真实的声音来呈现故事。”
每篇出色的小说都有自己的语调,或是活泼俏皮的,或是沉稳舒缓的……
王祯和的小说多写花莲的人物故事,所以他选择了当地的方言作为小说的语言。
语言选择的合适,会让文章增色不少。
《红楼梦》选择带有京味的语言;《繁华》用上海话写上海的生活;白先勇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则夜》也夹杂着金大班金兆丽的上海话。
王祯和使用方言俚语十分有节制,“将台湾话特殊的语法、节奏,巧妙的融入他的小说中。”
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一点小感触的。
我曾见过一篇写家乡生活的文章,忘记了作者讲的是南方的哪个地方,通篇的地方俚语。
我一个地道的东北人,光忙着猜测作者那些方言是什么意思了,完全没注意其它。
没有节制的使用方言,往往喧宾夺主,弱化了文章的魅力。
王祯和以家乡花莲为写作主题,会不会因为过于“乡土”而失去现代性呢?
作者认为王祯和的小说植根家乡,表现的手法却是现代的。
白先勇举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鼻祖是鲁迅。鲁迅的小说写的多为他故乡绍兴的风土人物,是道道地地的绍兴乡土,但他却又是当时中国最现代的作家。”
“他是第一个把契诃夫一脉相传的西方现代短篇小说的形式,成功引介到中国小说里来的作家。”
“乡土”往往是一个作家的文化根基,而它的表现形式,却是现代的,也就是白先勇所说的:“乡土”为体,“现代”为用。
王祯和就是以乡土人物为主题,又创造出了一套繁复的小说文字技巧,使得他的作品内涵更为深刻。
作家的悲悯之心。
王祯和笔下的人物,很多都是生活极为贫困的人,他们的身上,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
作者对笔下的人物并没有刻意的褒贬,而是把他们看作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在他的笔下没有人是十恶不赦的。
作者以悲悯之心看待这些人,他曾引用易卜生的话:“人须得活下去,这使得人变得自私。”
在生存的强大压力下,人们所表现出来的缺点,自私自利等等,都是自然的反应。这是作家基于对生命的宽容理解,所做出的回应。
白先勇的小说中,也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中,混迹舞场二十几年,低俗又泼辣的舞女金大班;有《花桥荣记》中,富家出身,却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最终堕落颓废的卢先生;有《孽子》中马路天使王小玉,堕落张扬又一心找寻父亲的男孩子 ……
这些人都是复杂的,都同时具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作家以悲悯之心将他们塑造的丰满个性,令人唏嘘,情绪复杂。
这样的角色,往往更另读者动心。
作者讲述了作家王祯和的小说特点,这些对我们自己的写作也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