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2000字社会热点想法

举白花江边吊唁的学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2021-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烙子
源自《灼见》

文 | 烙子

1、

上周,闲暇聊天时,有一同事说自己上班路上看到一个穿我校校服的学生被车撞倒,他什么都没做,是不是太狠心了。

马上,他的朋友就安慰他:「你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罢了,我教书时也帮助过学生,反被家长讹上。想想,如果他不是我校的学生,你是不是就没有这么愧疚了,其实是不是自己学校学生都一样。」

听了这番话,我的生理反应是觉得浑身不舒适,这话听起来似乎很能被人理解,先保护自己总是没错的。

可是这个事件——学生当众被车撞倒,作为教师竟然可以视而不见地从旁离开。

想象到这个画面,我由衷地不寒而栗。

我想,如果我是孩子的家人,我的孩子因为这次事故出事了,我从心底里,一定不会谅解这名老师。

同样是今年,6月1日的时候,重庆大渡口区育才小学的老师王红旭,在发现涨上来的江水中有两名儿童在挣扎时,没有犹豫,毅然救下两个孩子,自己却因为体力不支,外加江水拍打后失去了生命。

事后,被救孩子的家长在灵堂长跪不起。

而那两名孩子,甚至都不是王红旭老师的学生。

2、

如果只救一个孩子,会不会好一些?事情发生后,网络上掀起了一阵热议。

可是他的朋友却评论:

“作为一名老师,他没办法在听到孩子呼救,看到孩子挣扎时无动于衷。或许这就是他的使命感,他的宿命,即使重来一次,他依然会义无反顾地冲过去……”

一直存在于人的心目中,却在生活中很少会唤起的良知,在那一刻迸发出了强大的力量。它支撑着王老师,在明知风险的时候,依然勇于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哪怕,自己的妻儿就在岸边。又或许,他已经完成了他最好的教育。

记者采访时,有这样印象很深的细节。

当时,王老师救人的一幕,被她的妻子以及三岁的孩子全部看在眼里。

“妈妈,爸爸去哪里了?”娃娃问。

“爸爸去救人了。”妈妈忍住呜咽回答。

“那我长大了也要去救人。”娃娃说。

……

事发后,更多的家长,自发带着孩子去到王老师逝世的江边。

 “不再来看下英雄,我心头始终觉得有个事情没有做完。我一定要给下一代上一堂生动的成长教育课。”

江水已退,岸边已成沙滩。星星点点的善意凝聚在一起,仿佛也在一同发光。

无数学生与家长,围绕在灵车必经的路上,一同高喊

“王老师,一路走好!”

场面令人无比动容,只希望在天堂的他,也能感受到人们由衷的敬意。

有些人活着,而精神早已死亡。

有些人死去,却将自己照亮,也因此照亮了人间。

3、

并非每个老师,都需要用生命的代价来履行教育的诺言。

可是,不要拿精致利己主义的幌子,来遮盖自己的羞耻。这是因为,自私在生活中,永远打不败良知的火光,而良知一旦在人群中出现,便会成为摧枯拉朽的力量,引领一代人,向光亮处前行。

正如同王老师的学生,被他的学生哭着送别灵车,并立志成为像老师一样优秀的人……

正如王老师跳下去救人时,他的孩子正在岸边目睹,并会学习这样的精神。

正如同千千万万理解这件事意义的家长,将这样的故事传播给自己的孩子,家人时,这其中种力量就在悄悄传递……

一个人的影响力,不是看他有多大的权利,也不是看他有多少的金钱。真正的影响,应当是自己给这个世界的雕刻,自己的精神,能够照亮多少人。

也许这才是最好的教育。

4、

讲到这里,我想到有一次上课学生问我的:

良知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坚持良知,可我感觉身边很多大人是没有良知的。”

我举了个例子回答他:

“等红灯时,大家都不愿意去等。可当你停下来等时,自然有人跟随你一同守则。”

践行良知也是这样,你改变不了整个世界,可是当你改变行为时,你身边的小世界也就悄悄发生了转变。

你冷漠,你周围的世界就残酷。

你温暖,你周围的世界便不再黑暗。

鲁迅曾经在《热风·随感录》中讲过这样一段话: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萤火之光,在黑暗中尚且能够代替炬火。

愿我们都做那个摆脱冷气,用力发光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