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一个领导,你是喜欢聪明但不听话的员工,还是喜欢不聪明但听
一、小聪明成不了大气候,这样的人容易招人烦
“聪明”一直是个褒义词,“聪明”前面加个“小”就成了贬义词。
有个共事五六年的小年轻,智商没的说。比如:你和他沟通工作,只需要说个大概,他就能“秒懂”你的意思,反应很快,一点就透,沟通交流不费事儿。按理说,遇到这样的下属,应该挺省心的。不过事实正好相反,这小伙子悟性高、脑瓜灵、反应快不假,但有爱吹牛、爱撒谎的毛病也不假,做“针尖大点事情”,他能说成天大;别人做的事情只要和他沾上边,从他嘴里说出来,最后都成了他的功劳;明明看见他迟到早退磨洋工,他能百般抵耐,死不承认……就这么个看起来本身就很聪明、又处处透着“精明”的人,大家都不愿意和他打交道。原因无他,自带“说话满嘴跑火车、办事从来不负责”的“标签”,十句话有九句半不敢信,十件事有九件半会搞砸,让人避之不及。
没见识过这种人的,可能会觉得夸大、不真实、不可思议。不过我想说的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聪明是智商高,天生的;“不听话”是本能反应,后天养成的。一个聪明又不听话,而且没有“底线”意识的人其实挺可怕。在这样的人身上,“聪明”这个“硬件优势”往往会变成一把“自伤的利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白了,就是“小聪明”。
还不止于此,“小聪明”往往洋洋自得,以为自己做的事情只有“天知地知里知我知”,这种心态无异于“皇帝的新装”,被别人看了个精光,还以为自己穿着华服,挺招人烦的。
二、大聪明不张扬,这样的人能成事
本身就聪明,再加上沉得住性子,聪明就会变“大”。
同样是一个“共同战斗”多年的老同事,人也很聪明,但他的聪明并不单单体现在悟性高、脑瓜灵、反应快这些表面现象上,是那种敏锐中带着沉稳、锋芒中带着内敛的聪明。比如:你和他商量工作,他能马上读懂你的意思,并且在你的意见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而提出自己的解决之道。有时候,你提出的意见他不赞同或者有异议,他能客观理智地反驳,然后提出有针对性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同这样的下属相处,让你有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放心感”。因为这样的人说话办事能做到讲原则、不逾矩、知底线,他能拿下的,肯定不会找你,他那不下来的,肯定是真难题,你只需要解决好过程中的“拦路虎”,然后等结果就好了。有了这样的合作基础,这位同事成长很快,机会来临的时候,顺理成章就得到了重用。所以说,人的聪明不一定体现在脑子转的有多快、嘴上说得有多溜,而在于能不能把你心里想的、嘴上说的最后转化为行动力和执行力,最后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可见,真正聪明的人会有意识地收敛自己的锐气,在保持理智的前提下,能够做人做事“深谋远虑”,静得下心来,也扑得下身子,一旦展示的平台和机会出现,立马能“舞出自己的精彩”。这样的人,想不成事都难。
三、真聪明善隐忍,这样的人有前途
老话说: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其实,聪明的最高境界在于“大智若愚”。
当年有个领导,给我的印象就是那种“只顾埋头干事、很少听他说话”的人。好多次,别人把明明不是他负责的事情推给他,他也不言语,把事情干了,功劳还是别人的。再后来,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原本提拔有望的他,反而被降格使用。我们作为下属,都替他抱屈,他自己倒反而淡然。
有一次,来了一个大领导搞调研,大家都轮流发言,说的头头是道,很热闹。那位大领导一直微笑着在听,但是明显不是很满意,因为大多数言论都是老生常谈的“点子话”和场面话。临了,大领导转头问我们的老领导(当时已经调任,正好分管这方面的工作):“小×,你是分管这方面工作的,说说你的看法。”
只听老领导先是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总体工作情况,接着说出了推进落实中的几个深层次问题,最后提出了几条有对策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听的大领导连连点头,当场要求随员,会后整理下来,组织专人调查研究、修改完善以后,作为指导性的推广经验。老领导就此“一炮打响”,很快调任更重要的岗位,然后一步一步升迁。
其实,熟悉老领导的人都知道,他这人就是个办事不声不响、说话不紧不慢的样子,可一旦到了“见真章”的时候,他拿出来的就是真货、干货、实在货。这就不难理解他的处事方式,多干事,不能说明他“傻”,他干事别人受表扬,“面子”给了别人,“里子”跑不掉,上级不一定完全不知道;少说话,不代表他不敢说话,或者不会说话,而在于他不喜欢说无谓的话、说没有意义的话。
好东西总要在最合适的时候拿出来,这样才显得珍贵、有价值。聪明而且善于隐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样的人才叫真聪明,有前途,没的说。
总之,聪明但“不听话”的员工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没有“底线意识”,这样的人,你就是故意喜欢他,也不可能;不聪明但听话的员工也不一定就好,这样的人,你再喜欢他,他办不成事儿,甚至给你“拖后腿”,你烦不烦?说到底,聪明而且“识相”的人,走到哪儿都有市场,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