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加你微信的第一个朋友吗?
又快到毕业季。
今天与多闲聊,多说:爸,你记得你微信的第一个朋友吗?
多这么一问,还真是语塞,回答不了。微信朋友里确实有近两千人,可谁是加我微信的第一人哟!脑子使劲搜索,似乎没有答案。
我第一个微信朋友是苏苏,她的第一个朋友当然也是我,够意思。
为什么够意思呢?
今天苏苏他爸给她买的第一部手机,微信第一个加我了。因为她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当然就第一个加的是我呀。
多与苏苏的人生就像是一张白纸,每一笔每一画,每一个第一次都会记忆犹新。
微信,你加的第一个朋友是谁呢?你还记得吗?
或许大家与我表现出的语塞是一样一样的吧?
你有最好的朋友吗?一直以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由于我们自身阶层的关系,很多父母的关系都远离了我们,我们唯有自己拼搏才能生存得比别人好。
记得有位老师在讲课中,一位学生问老师。
老师,你说我大学毕业后是回家创业还是到一线城市去创业呢?
这位老师说:回到家依靠父母的关系去创业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成功(当然,你父母是当官的或你是富二代另说),因为在你的小城市当中关系与圈子错综复杂,跳不出来。而你在大城市就不一样了,这里的创业环境更好效率更高,关系不会太复杂,只要你能力在线,勇于拼搏,成功只是时间问题......这位老师口才极好,是很多创业年轻人的精神导师,话说的是有那么点意思。
在外拼搏谁还没几个朋友呢?但你的最好的朋友又是哪位呢?似乎是一个灵魂的拷问。
最好的朋友中“最好”指的是超出自己预期的美好优秀的人,也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的普遍标准下,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追求所能得到的最好的结果。“恰到好处”是指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求,设定一个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满足或追求最适合自己的东西,几乎是量身定做的。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东西其实都是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最好的是好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需求和愿望。据此,适合这些需求和愿望的就是最好的,而适合这些需求和愿望的不一定是大众普遍认为的最好的。沈从文说我在很多地方过桥,看过很多次云。我喝过很多种酒,但我只爱一个人是最好的年纪。张爱玲说在千万人之中,遇见想要遇见的人。几千年来,在时间的无垠荒野中,不早一步,不晚一步,遇到我,只能轻声说“你也在这里吗?”所有的美好都来源于恰到好处,你只是成熟,我只是温柔,你可以陪我晨曦,我可以陪你黄昏。
我们都认为最好的就是好的,但是规则太多了。在诸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下,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那一个才是最好的,而那一个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说点实际的。既然是社会,就应该有自己的立场,我觉得这样更好。
每个人都是一块金子。就看你能不能找到他的闪光点。如果你觉得他更好,就应该多和他相处。
如果你觉得他不好,你可以帮他改掉缺点。真的不行,现在和他保持距离还不晚。
正如一首歌中所唱的,拥有更多的朋友很容易。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以及在一个人未来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人脉。
但是记得说“多”不是“多”。站在对立面的角度想想。对方肯定会把“多”和“太多”联系起来,所以你不要单纯的去寻找多或者好的信息,你要在相反的情况下去找,对方肯定会来找你,你可能会提到“越多越好”的毛病,所以说“多”就会变成“太多”。
所以,你一定不能轻率地说“越多越好”,因为这会导致你的被动。你要强调的太多,不要太具体到实际的东西,比如“钱和物”,也应该是力量和知识等抽象的东西。你要强调,多就是富足,储备,少就多准备。
最后的结果和发展方向是什么?不要压力太大,但也不可没有,人无压力轻飘飘。多即是少,少是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