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里:都已经立秋了,怎么还这么热,不知道老夫怕热吗?
古代的诗人都蛮喜欢过节的时候写诗,几乎各个节气都有代表作。
印象中,立秋似乎不像元宵、清明、七夕、中秋……那样有一篇冠压众诗的名作,于是好奇查了一下,结果找到了一位有趣的诗人,就是那位写了“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诚斋先生杨万里。
杨万里似乎对“立秋”这个节气情有独钟,流传下来的诗稿里,有十几首都跟立秋相关。远超其他诗人的数量。
而且杨万里笔下的立秋,跟别的诗人风格迥异,大相径庭。
我们先来看一下其他诗人写的立秋,大致是这样的风格:
陆游《立秋前一夕作》
萤度梧楸径,鸟鸣蒲苇洲。
宁知八十老,又见一年秋。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
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令狐楚《立秋日》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词如惜别,柳意已呈衰。
事国终无补,还家未有期。
心中旧气味,苦校去年时。
苏轼《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
百重堆案掣身闲,一叶秋声对榻眠。
床下雪霜侵户月,枕中琴筑落阶泉。
崎岖世味尝应遍,寂寞山栖老渐便。
惟有悯农心尚在,起瞻云汉更茫然。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这样的诗句,总而言之,就是秋上心来,怎一个愁字了得。愁家愁国愁自己,一逢立秋,便悲从中来。
也有诗人反其道而行之,不悲反喜,比如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倒也洒脱。
但与之相比,杨万里就完全是个奇葩异类了。
杨万里遇到立秋也是愁的,但他愁的却是,都已经立秋了,天气怎么还这么热!而且树上的知了还在一直叫,什么时候才能凉快一点啊!
真是没见过如此怕热的诗人。
来看一下杨万里的立秋诗,是这个样子的:
《暮热游荷池上五首》其四
也不多时便立秋,寄声残暑速拘收。
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
《立秋日闻蝉》
老火薰人欲破头,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闰六月,立秋後暮热,追凉郡圃二首》其二
夏欲尽头秋欲初,小凉未苦爽肌肤。
夕阳幸自西山外,一抹斜红不肯无。
一个怕热的老头形象跃然纸上。杨万里穿了尽量轻薄的夏衣,手里的扇子一刻不停的摇着,还总是跑到水边,赏荷看蜻蜓,以为这样会凉爽一点。
好不容易把夏天撑了过去,终于到了立秋节气。刚到立秋这天,就迫不及待的希望天气快点变凉。可惜天不随人愿,立秋之后都过了好几天,还是那么热,真是难受。
一直到天气真的凉快下来,杨万里这才开心了起来,又写了一首:
《秋凉晚步》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即使绿池之中,杨万里最爱的荷花已经落尽,只剩下几片铜钱那么大的荷叶,但因为天气轻寒,也还是忍不住开心起来。
读到这里,我真是忍不住喜欢上了杨万里这个可爱有趣的小老头,怪不得能够独步宋代诗坛“尽弃诸家之体而别出机杼”(严羽),自成一家诚斋体;怪不得有个说法“唐诗主境、宋诗主理、诚斋求趣”。
杜甫只活了五十九岁,苏轼去世时按最多的算法也只有六十六岁,唯独杨万里却是轻轻松松活过了八十岁,临终的前一年还想随军北伐,如果不是被奸臣韩侂胄气死,应该还不止这个寿数。可见有趣使人长寿。
前日立秋,就先说这几首立秋诗罢,实际上杨万里更有趣的诗句远不止这些,我们容后再提。
最后想起来,有趣似乎是能够遗传的,我上学时最喜欢的一位老师,恰好是诚斋先生的后人,这位杨老师也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而且好像也有点怕热。传了800多年的基因,依然能够发挥强大的作用,这件事本身也蛮有趣。
喜欢本文的读者,不妨劳驾翻到上面给个关注可好。在此祝诸位立秋快乐,如果你也怕热,而且也想像诚斋先生一样做个有趣又长寿的人,不妨再给个转发,把有趣传递出去。能读到这里,真的非常感谢,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