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雪台传统文化爱好者菩提树下

肆 退而求其次的无奈(1)

2019-06-03  本文已影响11人  作家雪漠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故失道而后德”,如果得不了道,就追求德。当然,得不了道,达不到无为的智慧境界,就不可能实现上德,这时,做下德之人,在行为上体现出德行也很好。

       有些人就是这样,智慧不是很高,但行为很好,能利益很多人这样的人虽然不是高僧,但是大德。因为,高僧代表了智慧,大德代表了行为。所以,被人们称为大德的人也许智慧不高,但他们的行为一定很好。而且,就算你心里不舒服,有各种贪嗔痴慢妒,只要你能经常做善事,做着做着就会有一定的德行,渐渐的,你的境界就会提升,心里的烦恼也会越来越少。很多人从不做善事到热衷于做善事,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奉献的快乐。将小爱化为大爱,并且用行为去实践你的大爱,本身就能让你走出痛苦和阴霾。我常对学生说,如果你想超越我,只有一种可能:行为。为什么?因为我的使命是著书立说,这也是我的利众行为,除此之外,我很难有时间去做其他的利众大行。如果有谁想超越我,就去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承载德行、有益社会的行为非常重要。

       “失德而后仁”,如果不能用行为体现你的德行,就保持一颗仁心,对人宽厚一些、仁慈一些,变得更加博爱一些,让心调柔,学会爱人,用温柔的心对待别人。简单地说,就是对别人好一点,按孔子的说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已,就不要怎么对待别人。

       儒家特别强调仁。除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照顾自己的父母时,不要忘了善待那些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老人;顾自己的孩子时,也不要忘了善待那些跟你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希望自己老了之后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现在就如何对待身边的老人;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就如何对待别人的孩子。这就是儒家所认为的仁。这两个观点的影响很大,甚至传到了国外,成为外国人的行为规范之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比起佛家的“同体大悲”和道家的“上德不德”,或许儒家对仁的定义会更容易实践。

       “失仁而后义”,如果连仁也做不到,就只能用义来规范和约束自己了。所谓的义,就是对身边的人好一点。它比仁要差一等,因为仁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悲悯之心,而义是有条件、有范围的。注意,包括义在内的社会规范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相当于道德伦理,大家都必须遵循,如果不遵循,就会遭到社会的非议,以及舆论的惩罚,但它不是法律。法律是国家为了制止道德的全线崩溃而制定的最低规范,如果你触犯了这个最低规范,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而法律之外的部分,就只能用道德伦理来约束。比如,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人都不好,不讲义气,别人就会骂他是无义之人。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雪漠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