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

《交互设计精髓》读书笔记 1.数字产品的设计过程

2017-02-25  本文已影响89人  hh0592821

第 1 章 数字产品的设计过程

规划并设计产品行为

对于数字产品,做规划需要了解使用这些产品的用户如何生活和工作,所设计的产品的行为和形式能够支持和方便用户的这些行为。

产品功能需要与竞争者完全相同的产品有所区分

行为设计需要了解用户从购买到使用完整过程中同产品的关系。最重要的是了解用户希望如何使用该产品,以怎样的方式、使用的目的

通过恰当的设计行为,实现用户的目标。

识别用户目标

如何创造成功的数字产品

用户目标通常与我们的猜测大相径庭。

只为实现商业目标而设计开发的产品终会失败,无法满足用户目标的产品大多数也同样无法达到其商业目标。

产品要首先满足使用者的个人目标。

目标 vs 任务和活动

目标不等同于任务或活动。目标是对最终情况的预期,而任务或活动只是达成一个或一组目标的中间步骤(在组织的不同层次上)。

通过目标来看问题,便可以利用现有的科技消除不相关的任务,从而极大地便利活动。

设计要满足情境中的目标

设计目标依赖于具体的情境——用户是谁、在做什么、目标是什么。一味地遵循与用户目标和需求不相关的规则,是无法设计出好产品的。

如果软件让用户完成任务,却没有解决用户的目标,则几乎无法提高效率。

虽然任务是用户的关注点,但设计者要关注任务之外的问题,明确最重要的用户是谁,进而确定用户目标是什么,为什么是这个目标。

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

实现模型

任何机器都有一套机制来达成目标。

“实现模型”这一术语描述了代码实现程序的细节。这是指有关机器和程序实际的运作方式。

设计出能反映实现模型的软件更为简单。虽然这充分体现了工程上的基础结构,但没有为用户提供连贯的机制,来完成其目标。最终设计出的产品只会原理客户所需,让用户感到迷惑。

心理模型

人们使用产品时,不需要了解复杂的机制工作原理的所有细节,因此可以创造出一种快捷的认知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机制。这种方式足以应付人们与产品的交互。

在数字世界里,用户的心理模型和实现模型经常时截然不同的。对于软件应用来说,实现模型与心理模型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

力求完美:呈现模型

设计师如何向用户呈现程序的功能,这就是“呈现模型”

在软件世界,程序的呈现可以与程序的实际处理结构不同。

呈现模型越趋于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户就会越感觉程序容易使用和理解,用户对应用程序的学习和使用能力就越高。

设计原则:

用户界面应该基于用户心里模型,而不是实现模型。
目标导向的交互设计反应了用户的心理模型。

目标导向设计概论

消除隔阂

设计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角色需要转变。

作为产品定义的设计

切当地运用设计时,不仅仅可以发现用户需求,还能规范产品的行为和外观。换句话说,设计在用户目标,业务需求和技术制约的基础上,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定义。

作为研究者的设计师

设计者要学着成为研究者

设计师所带来的最轻有利的工具之一就是所谓的同理心(empathy):能体会到他人所想的能力

恰当的用户研究要求直接,深入地了解用户,设计师提出解决方案之前,就需要设计师早早地沉浸在用户的世界,为用户考虑。

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最大的危险就是将设计师隔离于用户之外,这样就泯灭了通感能力。

设计过程概述

  1. 研究——用户研究及应用领域
  2. 建模——用户及使用情境
  3. 需求定义——定义用户、业务及技术面需求
  4. 设计框架——定义设计结构和流程
  5. 设计细化——提炼行为、形式及内容
  6. 设计支持——开发阶段的要求
图1-8.jpg

产品成功的关键是目标,不是特性

目标导向设计过程及其及决策提供的理论基础,能更容易地让设计者与开发者、市场与管理人员一道协同工作,还能确保正在考虑的设计不是凭空臆想,也不是某个突发奇想的创意,或团队成员个人偏好的体现。

交互设计不是凭空猜测

目标导向设计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回答定义和设计数字产品过程中出现的最重要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