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

合作还是决裂

2022-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茶心居士

我现在读书,保持着不紧不慢的节奏,在时间安排上,必定是工作优先,必须是在确保工作不耽误的基础上将心思精力往学习上放,可谓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当然也不能浪费时间,一有空闲就坐下来读书。

这些年的体味,读书就像旅游,既要大踏步的观远景,也要适时停下脚步赏细节。这种情状就如同余光中先生将“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翻译的名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每读一页书,务求看懂弄通,不认识的生字、词语就上百度查,遇到经典语句不论是作者引用的还是现作的,都要下画横线,停下来用心琢磨,有时还有感而发写上几句感慨。

但只读不写,好比囫囵吞枣,吃进嘴里只是色相的第一感官,枣的酸甜苦辣还得靠细嚼慢咽去仔细回味。我每看完一本书、游玩过一个地方、淌过一段岁月,甚至结识一个人,都想写点什么,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过、去过、经历过、拥有过,这大概也就是生活的沉淀吧。

《梅次故事》是我读的第四本王跃文的小说。王跃文现任湖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有在县市省三级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擅长写官场小说。在西安上研的时候读了《大清相国》,应该不少人都是如此,受了岐山书记推荐的影响。至今还记得书中主人公康熙朝宰相陈廷敬“等、忍、稳、狠、隐”的官场五字诀,记得他对陈廷敬为官之道的推崇和评价:

清官多酷,陈廷敬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陈廷敬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陈廷敬是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陈廷敬是德官,却不乏铁腕。

陈廷敬式的为官者,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私心也有良知,有菩萨心肠更有霹雳手段,比绝对意义上的清官或者好官更接地气,更贴近和符合历史与现实。

后来又读了《西州月》和《国画》,《梅次故事》便是《国画》的姊妹篇。小说行云流水,平铺直叙,细节刻画比较到位,字里行间夹杂着淡淡的诙谐,符合现实官场的韵调。在情节人物上是《国画》的续写,在笔法风格上却有所变化。《国画》中的朱怀镜着墨于官场底层的摸爬滚打,为了往上升,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而《梅次故事》中的朱怀镜似乎变的好一些了,客观上职务更高,有了主动选择的条件,主观上也许是因为骨子里良知与善意尚存吧。

在《国画》中,朱怀镜本不过是荆都市里一个不起眼的小处长,宦途蹭蹬,而由于上司无意间的一次索画,就此揭开了他飞黄腾达的序幕。在如蜘蛛网一般错综复杂的仕途上,朱怀镜苦心琢磨、谨慎从事,成功升任梅次地委副书记。《梅次故事》写的便是朱怀镜从任市委副书记到书记的历程与抉择,还有他周围那些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官场的觥筹交错。

合卷沉思,印象深刻的有四点:与上下左右的交往,后院后代的托举,关键路口的抉择和人生态度。

朱怀镜到任梅次地委副书记后,面对的上级领导是不外乎地委书记缪鸣和行署专员陆天一,这是他需要天天面对、事事汇报的直接领导。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与这两人的关系处理得好不好,关系到朱怀镜能否打开局面,能否顺利开展工作,能否有好的发展好的心情,所以不处理好是不行的。不出意料,缪陆二人面和心不和,是典型的明争暗斗,而且缪鸣占下风,形成的格局是“三打傻”。朱怀镜到任后,缪鸣从自身处境和利益出发,向朱怀镜抛出了橄榄枝,尤其是在吴飞、郑维明案发被抓以后,缪鸣意欲在朱怀镜的支持下,顺藤摸瓜扳倒陆天一,对梅次官场来个重新洗牌,这一层意思,缪鸣是很直白的跟朱怀镜表明了的。若不是因为缪鸣由于缺乏对梅次大局的整体掌控,导致市委提前调整梅次地委主要领导,陆天一必定凶多吉少要栽大跟头。朱怀镜通过同学吴弘认识了李老部长,继而认识并攀上了市委书记王莽之的高枝,在这个敏感的当口上意外地当上了地委书记,缪陆的斗争才提前结束,由梅次的幕前转到了荆都市的幕后。在与缪陆二人的周旋中,朱怀镜基于本原的正义感,选择了倒向缪鸣一边,当然也没有明面上去得罪陆天一,毕竟,让大家都过得去,这是场面上的游戏规则。

和班子成员人大联工委主任向延平、政协联工委主任邢子云、地委秘书长周克林等人以及行署分管工业的副专员袁之峰的相处,朱怀镜见风使舵打太极,能远能近,进退自如,不得罪也不攀缘。对政研室主任邵运宏、地委检察长向长善、牛街派出所所长关云等下属,则采取抛枝拉拢、业务指导、必要打压等多种手段,达到恩威并茂、欲拒还迎的效果。

同学当中与朱怀镜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吴弘,也由于吴弘能量大,给朱怀镜带来了极大的帮助。先是将舒天、舒畅、舒瑶三姐弟介绍给了他,舒天后来代替赵一普给他当了秘书,成了自己绝对信赖的班底;舒畅成了红颜知己,好在没有造成在荆都时与梅玉琴那样大的动静;舒瑶是梅次电视台有名的台花,虽然与朱怀镜没有太多交集,朱怀镜还给她帮了个大忙,但毕竟是自己人,算是锦上添花。后来,吴弘又给朱怀镜引荐了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李老部长以及由此搭上的荆都市委书记王莽之,一个是能人胡越坤,进一步打开了朱怀镜的格局,改变了朱怀镜的命运,大概像吴弘这样的朋友,是官场中人必不可少的吧。

荆山寺的圆真长老是朱怀镜在宗教界的密友,这一角色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和厚度,使朱怀镜这一人物有了“禅”的味道。朱怀镜春节烧头香,王莽之的意外之死,使荆山寺这一方净土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梅次官场大地震的震源之所。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是不报,时日未到,时日一到,通通报销,由梅次引向荆都的反腐大潮由此掀起。

于建阳、刘浩和陈清业算是朱怀镜的小喽啰吧,他们自身的能量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对朱怀镜的作用却是一般人代替不了的。于建阳从朱怀镜进住梅园开始,就几乎成了他的大内总管,关键时刻提供了关键信息,在扳倒陆天一上起了关键作用,他能站朱怀镜的队,算是有眼光。刘浩的黑天鹅宾馆给朱怀镜开辟了第二方阵地,在办公场所和家里都不方便的时候,这里可以让他见想见的人,吃想吃的饭,办想办的事,没有约束,轻松惬意,与舒畅的一夜风流就发生在这里。陈清业在朱怀镜的家庭方面办了很多不方便的事,比如房子装修,比如烧头香。于、刘、陈三人大概也是像朱怀镜这样的仕宦之人所必不可少的,公人私事,当由合适的人去办才方便。

在梅次,朱怀镜与女人的交往不多,也因为他毕竟不是好色之徒,只是在像舒畅这种既有秀色可餐,又有灵魂可交的女人面前,着实难以做到坐怀不乱。舒畅与贺佑成以及朱怀镜与陈香妹的婚姻状况使他们惺惺相惜,在经过多次的灵魂与欲望的双重撩拨之后,终于越了雷池、一解相思。

撩动读者心思的还有朱怀镜与刘芸的那一根情丝,剪不断理还乱。朱怀镜手握大权,有成功男人的光环萦绕,加上为残疾人协会匿名捐款的善举,怎能不让这个感情细腻的少女动情呢?氤氲着青春气息、情窦初开的刘芸又怎能不让混迹于名利场、全身沾满烟酒之气的朱怀镜乱心呢?小说对他俩意乱而情不迷结局的设计,恐怕有违很多读者的意愿了,他俩真有点啥,可能会更能慰籍“朱怀镜”们。

总之吧,朱怀镜在梅次有一个还算不错的发展和结局,得益于他与各方的关系处理的好。相比事业上的成功,朱怀镜婚姻的死寂、儿子的呆板,成了他最难以舒展的梗,也让人心情格外沉郁,毕竟,家庭是托举一个男人的原发力量,婚姻家庭失败的男人,实在无法得到真正的成功的喜悦:

朱怀镜站在莲蓬头下,一任冷水冲洗,顿时鼻腔发酸,眼泪长流。一切都糟透了,儿子呆的像根木头,妻子冷得像条死蛇。人一辈子,再怎么风风光光,或者浑浑噩噩,家总是最后的归宿啊!

好就好在到后面香妹的态度转变了,同意跟随朱怀镜到梅次任职,还主动要求到财政局工作,算是卸下了朱怀镜人生的一大包袱。不过后来,陈香妹发生了接受名贵貂皮大衣的问题,犯了错误,这可能是名利场人难以提防的风险隐患,也说明像陈香妹这样的与腐败牵扯不大的普通人,在利益面前也难以独善其身,这样的现象有点讽刺,因为直通人性。好在以后朱怀镜一家三口可以长期在一块了,一度让他焦头烂额的家庭问题终究会慢慢得到解决。

朱怀镜就任地委书记后,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要不要从吴飞、郑维明案的突破口开始,顺藤摸瓜一查到底,将以王莽之、陆天一为首的利益集团一竿子搂到底,或者任由吴郑二人的非正常死亡导致案件无法查证而不了了之,这是摆在朱怀镜面前的选择。

合作还是决裂,这是个问题,是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

朱怀镜最终的抉择,小说没有明言,贪官伏法的细节,也没有具体交代,似乎随着王莽之的死,一切都沉寂了,但看得出来,朱怀镜选择了决裂!与王莽之、陆天一利益集团的决裂!有人说,王跃文一改《国画》的风格,用《梅次故事》的正能量向主流靠拢,将朱怀镜写好了,此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或许就任地委书记后的朱怀镜,内心对正义的向往、王莽之意外死亡等现实的条件进一步给了朱怀镜选择决裂的理由。

这一点,令我们感到欣慰。毕竟,如此选择也许是功成名就,也许会在邪恶力量的打压之下跌入万丈深渊。是啊,对于没有深厚背景的朱怀镜而言,有谁能对他负责呢呢?没有,能给他撑腰打气的只能是日臻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向上向好的官场风气,为他点赞。

千千万万浸润官场的人呐,往上爬已属不易,要保持自我又何其难。荣光和得意毕竟是暂时的,人人终究要回归平常。在底层未入流的时候,总是觉得怀才不遇,似乎每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都会感叹自己生不逢时,就算机缘巧合,混的风生水起,也得付出艰难的代价,“尽把黄金通显要,惟余白眼到清贫。可怜道上饥寒子,当年华堂卧锦茵”。当然,也有人止步很早,离真正的场子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就算进了门,也得拿出十二分精神,要有千变万化的本事:

几天几夜不睡觉,要熬得;挨着枕头打呼噜,要睡得;几餐吃不上一口饭,要饿得;酒桌上一坐不胆虚,要喝得;碰上横人蛮人不要怕,要硬得;有时也得和稀泥,要软得。

官场无定形,也没有老师可请,有时候对与错也由不了个人。说奉承话的未必就是阿谀之徒,爱提意见的也未必就是正直之士,凡事都是辩证的;作风霸道不能等同于工作魄力,家长作风也不能等同于组织能力,得有悟性。有时候,都得像芸芸众生一样,脱离宦海,回归自然,去寻求内心的平静。当官一张纸,为人一辈子。台前幕后,须臾之间,不论身处何地,当牢记初心,恪守本份,行稳致远。

且看枣林村戏台的两幅对联:

世事何须认真,境过追维成梦幻            人生莫以为戏,眼前法劫当箴规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                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