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一二三四手知识,这样做有什么作用?

2019-07-21  本文已影响0人  丁涌
image.png

(龚小勇摄影作品)

大家知道那个著名的“1万小时定律”吗?

在第一次提出这个定律的书中,他是这样表述的: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个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这就是1万小时定律的出处,这本书叫《异类》。

一般人会把它理解为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都能从平凡变得非常优秀。那么,这样的一个知识,这样一个认知,算第几手知识呢?

带着这个问题,就要引入了一个概念,叫知识的源头。

就像河流有源头一样,知识的源头,就是知识发源出来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这里的知识的质量是很高的,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我们把知识的产生的地方,比喻为河流的源头。当知识顺流而下被传播,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就越多,那么知识也就慢慢形成了传递的损耗和递减,可以用一手二手等不同的手数来形容,我们把源头的称为一手知识,那么相应的就有了二手、三手、四手的信息。

就拿刚才说到的1万小时定律来讲,它的知识的源头在哪里呢?

在1973年的时候,诺贝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与合作者,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第一次提出了专业技能习得的十年定律。他们认为,象棋大师的长时记忆中有将近10万个棋局的组块,他推测,掌握这些组块,大概需要10年的时间。

然后到1976年,埃里克森基于他的研究来和他合作发表了论文。在1993年,埃里克森还与另外两位同事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叫《刻意练习在获得专业表现中的作用》。以上这些,是知识的产生,就是第一手知识。

到2016年,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于是出了一本书,叫《刻意练习》。他在书中强调,他并没有说经过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就能够保证每一个人成为大师。这个书就是第二手的信息。

再后来,又有一个人读了他的论文。他抓取出来了一个“1万小时定律”,写成了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这已经是第三手的信息了。

看见没,我们所熟知的1万小时定律,其实已经是第三手的信息。

接下来的信息就是第四手信息了。

再说“1万小时定律”,很多人知道它,是从各种公众号等自媒体文章中知道的。这些公众号的文章以及其他的信息,已经是四手信息了。当中的作者都是基于自己的经验和商业目的等,对1万小时定律做了自己的解读,试图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为大师,然后来推销他们自己的东西。而从第四手信息,到第一手第二手信息之间,已经间隔了很长的一段距离。在这当中掺杂了很多的个人的理解和个人的目的在里面。那么如果认知水平差,错误理解,盲目相信,是很有可能对自己造成很大的损害的。

比如1万小时定律,有的人就会片面的以为只要做1万小时就能够成为大师了。但是如果你仅仅是做的低水平的重复,没有走出你的舒适区去做提高难度的事,去刻意练习,那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如你下棋的水平很差,你下了10年下了再长的时间,可一直是和与你的水平相当的人去下,没有去找高手虐,没有去向高手学。低水平重复,时间再长也是不可能提高的。

这个知识源头的概念,和一二三四手知识的划分,能够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基础,那么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水平和认知的效率会有这么大的差距。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对于知识,就得具备分辨的能力。

我们要搞清楚,知识也是有区别的,要尽可能地去接近知识的源头,要明白所接触的知识的含金量是多少,才能准确地理解把握知识,才能有效地去学习,避免无效的学习。

当然,这也不是说无论是什么知识,都必须要去学习一手知识。这是因为,一手知识虽然质量高,但是多以很学术的论文、期刊等形式出现,对非专业人士来说,理解很困难。

而二手的忠实转述,或是三手的以畅销书等方式做的阐述,包括“得到”APP上的老师的文章,可以算是三手知识,但是它既方便理解,也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反而是更适合普通读者的学习。

对于“得到”系的老师来说,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能够帮我们站在知识源头的人,是知识的代理人,是值得信任的。

那么,对于四手的信息,甚至四手以后的,那些加入了很多个人经验、情绪和自身目的的信息,所提供的的知识的解读多半是不完整的,或者说是以偏概全的,如果拿它来指导实践,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你所学的,你所用的知识,属于第几手知识?能直接为你所用吗?

知道了这个知识源头的概念,以及一二三四手知识的概念,对于在我们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啊,准确的获取知识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进而指导自己的实践,建立个人品牌,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