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专题打工的道路曲折坷坎,留下的脚印深深浅浅,不,那是我丢失了毛笔,用双脚在湖山上书写一美丽中国

中国佛教发展史简述

2018-05-03  本文已影响176人  sugaryaruan

这个标题很宏大,很学术。因着周末心旅的契机,我大胆尝试,通过网络的资料搜索、摘录归纳出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和源流。中国佛教的历史粗略可分为古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前,和传入中国后这两大阶段。

佛教按照语言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中国佛教按古印度传入途径的位置分为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北传佛教细分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

传入中国前

传入中国前印度佛教的发展,我选择从集结过程来切入。对于释迦牟尼佛去世时间主流有这几种说法:

  1. 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伽牟尼佛卒于公元前544年
  2. 中国近代学者依南齐僧伽跋陀罗“众圣点记”里,推测释加牟尼佛灭于公元前486年。

第一次结集

释迦牟尼本人,原是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在他寂灭之后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了五百长老诵集了佛陀生前所说的教法,集会把当时诵出的教法分为毗奈耶(戒律)和达摩(法)两大类(律藏和经藏)。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从释迦牟尼佛到其去世一百年期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第二次结集

释迦牟尼佛去世约一百年后,因为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僧团内部发生了分裂,东部大多数的僧人不同意当时东、西部长老们的决议,另外订正戒律,退出原来教团的主体,自成一派,因为他们人数多,就叫做‘大众部’,原来的僧人就叫‘上座部’,到二百多年这期间,被叫做‘部派佛教’

第三次结集

释迦牟尼佛去世二百多年后,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国王虔诚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许多非佛教徒,那些行为纯洁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愿与这些行为不正的人为伍。阿育王并召集一千位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会诵出比较完整的经律论主要成分,其中有上座部巴利语三藏。

此大会有一个决议,派遣传教师到世界各国去传播佛教。经古印度向北往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变成了北传佛教,北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便成了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

第四次结集

公元前29年,国内有时也发生内乱,只依赖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对记诵的方法来保存经典,是一件冒险的事。在斯里兰卡中部举行四次结集,诵出上座部的三藏和义疏,并决定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写在贝叶上保存。从此以后才开始有了书写在册的佛经。

还有第五次和第六次结集,但是和中国佛教发展关联不大了,就此略过。

传入中国之后

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

汉传佛教

由西域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宋代以后又渐与儒道融合。汉译佛典的数量极大,其后经历三国、两晋以至唐、宋各时代,均有译本推出。

佛教在中国传播中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化过程。佛经原是用梵文或葱岭以东的“胡”文写的,有一系列专门术语和概念。中国在佛教传入前已拥有高度发达的儒、道传统文化。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来看待和理解佛教,借用为中国人熟悉的概念、用语来翻译佛经,解释佛经。各代的译经僧在佛教界有很大影响力,都把当时印度最新的学说传译到中国。译经时必须从汉文中选择与原文意思相当的词概念,用汉文文法进行表述。译者中的很多人和他们的助手都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善于文墨。他们在译经时自然而然地把他们对经文的理解,把带有民族和时代特色的汉文汉语掺杂到佛经中去。

汉传佛教教宗的缘由

佛经中说:“佛一圆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创教之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到了后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

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最初有十三宗之说,流传迄今者,实唯十宗,后来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没落了。最后剩下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

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而后禅净合一。

禅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惠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因此,他被视为禅宗的真正传承人。

北宗神秀一派主张渐修,盛极一时,但不久便衰歇,有偈语如下: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南宗惠能主张顿悟,有偈语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世尊为六祖,弘传甚盛。从唐到宋,南宗的禅师辈出,在此三、四百年中又分为五家七派,后来的禅宗只有临济、曹洞两派流传不绝,临济宗更是兴旺。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都是临济、曹洞两家后代。此宗和净土宗一样,一直是中国流传最广的宗派。

净土宗

五代至宋,净土宗一直盛行,净土法门深受民间百姓欢迎,教、禅、律、净诸宗继续呈现融合兼修。宋代开始的禅净合流,带动了天台、华严、法相和律宗同归净土。明清以后,净土宗更是一枝独秀,成为中国民众宗教信仰的中心。

净土信仰,大致曾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由道安首倡,一时盛行于北魏,梁齐间还有所闻,不久即衰。弥陀净土信仰在中国的流行始于东晋慧远大师。

中国净宗十三祖分别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及印光大师慧远大师、善导大师以后,净土宗继续流传,历代名师辈出。

净土宗十三祖:苏州灵岩量公大师(1861年-1941年),即印光大师,别号常惭愧僧。

藏传佛教

又称藏语系佛教,或俗称喇嘛教,是指传入中国西藏的佛教分支,归属于大乘佛教之中,但以密宗传承为其主要特色。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

从公元七世纪印度佛教传入吐蕃以后,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内容,使其能够更深入地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的“藏传佛教”。

藏传教派有:

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教授、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和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而形成众多派别。

"仁波切",是藏文(rin—po—che)的音译,意指"珍宝"或"宝贝"。这是广大藏族信教群众对活佛敬赠的最亲切、最为推崇的一种尊称。

藏传佛教的理论可以这样概括:藏传佛教认为人想成佛是没有其他简单途径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照释迦牟尼佛的方法去做,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怎么做就应怎么做,因此藏传佛教提出"身口意"的修炼方法。

所谓"身口意"的修炼方法是指,如果你在身体上,言语上和思想上都能做到和释迦牟尼佛一样了,那么你就一定能够成佛,这就是藏传佛教思想的核心。

藏传佛教中的密宗和显宗在一致坚持"身口意"修行方式的前提下,有一个主要的差别。这个差别在于如何达到"身口意"与佛相同的途径上。显宗认为只要按照那些公诸于世的佛经去做就可以了,所以显宗主张公开宣道弘法。显宗被称为显宗也是因为他们的这个观点。而密宗认为要想达到到"身口意"除了公开的佛教以外,还有一套秘密的方法,没有人传授密法修行很难达到"身口意"。所以密宗强调传承、真言、密咒和灌顶。这就是密宗和显宗的区别。

南传佛教

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现在盛行于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南传上座部佛教严格依照戒定慧的路线开展禅修。

小结

本文尝试了从佛教起源开始,追溯源头,自上游一路向下,展开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对佛教发展经过有了一次全面的了解。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藏传佛教

百度百科:北传佛教

百度百科:南传佛教

百度百科:中国佛教八大宗派

百度百科:净土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