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
#本文参加“青春”大赛,本人保证为本人原创,如有问题则与主办方无关,自愿放弃评优评奖资格。
姓名:华甜
联系方式:18179491610
学校:江西财经大学
正文—————————————————————————————
摘要任何一个理性的人所抱有的事持续性的怀疑精神与思想的独立意识。但是任何一个群体更像是一个原始人的乌合之众!如果他们不是处于这个群体之中,他们会无限地惊讶于这些激烈言辞的偏激极端与形象的绝对性虚假;而在群体之中,他们却失去了这最基本的思考能力。
关键词群体特征理智心理
都说人是群居动物,“乌合之众”真是个新鲜的说法,似乎群体是个有害体,但这又是不可避免的。从家庭,学校到工作岗位,我们一直是群体活动。所以不禁想更了解我们生活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又要哪些特别。勒庞以法国大革命作背景思考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他通过革命中种种行为的分析发现,即使一个个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人,一旦他们加入受人民崇拜意识形态蛊惑的群体,就变成了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他们就如同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变成了一群疯狂和无恶不作的家伙,而且他们在一种“历史使命感”感召下,并没有任何关于犯罪的意识。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一旦当人的自我意识消失,无意识人格大行其道的时候,这时候的思想与情感都任由暗示的力量和互相传染的作用将这种集成的无意识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对于一个完全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的人来说,这时候他的智力显然是靠不住的,多半是下降到了界限的阙值之下。但是当他一旦沦为群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就立即退化回到了原始人时期。因为他成为了一个行为靠本能而不是依靠理智来决定的动物。这就是群体的效应吧,群体中的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干些什么,他们身不由己,他们残暴而狂热,他们的行为近乎疯狂。任何一个理性的人所抱有的事持续性的怀疑精神与思想的独立意识。但是任何一个群体更像是一个原始人的乌合之众!如果他们不是处于这个群体之中,他们会无限地惊讶于这些激烈言辞的偏激极端与形象的绝对性虚假;而在群体之中,他们却失去了这最基本的思考能力。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人多力量大吗?其实人越多反而越傻”一提到群体,咱们老百姓最容易说起什么呢?人多力量大啊,三个臭皮匠 胜过诸葛亮,还有什么众人拾柴火焰高,总的来说就一句话,群众代表的就是正确的前进方向,群众的集体智慧是不容置疑的,群众聚在一起,每个人出一个主意,那肯定能筛选出最优的方案,可是在乌合之众这本书当中,作者勒庞说,在集体潜意识的作用下,个人会不由自主的失去自我意识,变成一种智力十分低下的生物,就像动物、痴呆、婴儿、原始人一样,他的意思就是人越多反而越傻,接着勒庞进一步告诉大家,一个孤立的人可能是一个有教养的个人,群体当中他却变成了野蛮人,就是一个行为受本能支配的动物,他表现的生不由己,残暴而狂热,也表现出原始人的热情和英雄主义,和原始人更为相似的是,他甘心自己被各种的言辞和形象所打动,而组成群体的人在孤立存在的时候,这些人的言辞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可是按道理说一群人当中总会有那么几个聪明人吧,这些人都到哪去了?勒庞又说了,一个心理群体表现出来的最惊人特点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者智力,不管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群体这个事实,便使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集体行为变得个单独一人时的思想行为颇为不同”。这段话听上去可能比较拗口,解释起来就是,别看一个群体里面,有那么几个聪明人,但是人一旦多了,这些人的思想,性格全都会变,随大流,跟着众人的脚步走了。对于群体更有以下几点
1、什么是群体。具有共同意识活动的人们,构成群体。所谓群体,是指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相同的意识活动。当他们的意识活动不一样时,就不再是群体。群体有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主动型群体是指人们主动、自愿加入的群体,如政党、团体等。被动型群体是他们未必认识到自己已经成为群体的一员,如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群人,一旦遇到影院失火,慌乱之中,有了共同的意识。又如持有股票的群体,在应对股市突然暴跌时,他们也有了共同的意识。
2、群体构成的根源与逻辑。群体之因此会构成,是正因他们具有了共同的意识。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有相同的意识呢?其根源在于人生存的欲望与本能。生存是人的第一本能,繁衍是人的第二本能。其它一切行为及行为产生的意识,都根植于生存和繁衍的本能。为了生存,活不下去的一群人会成为一个群体,这是起义者和革命者之因此聚成团的原因。为了生存下去,人们需要占有资源,为了占有资源而构成了形形色色的利益团体,在这些团体中,人们的意识都是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有一种群体看似不为生存,如人体炸弹的执行者群体。他们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自己的肉体作为炸弹,表面看是反人性的,违反人的本能的。这与先天本能与后天教育有关。人的本能是维护自我个体的生存和繁衍,但也有维护种族生存繁衍的潜意识。这样的潜意识与后天教育结合,人们会构成一种自己认可的意识,即便这种意识是牺牲自己的生命。
3、群体的特征。群体之因此成为群体,是正因群体中的个体意识被抑制了,以至于群体意识代替了个体意识。因此,在群体中,意识变得简单、单纯,因此,群体的表现有时候看似很荒谬,实则有其本源。群体特征之一是行动的统一性。由于意识单纯,群体很容易被激发,从而做出冲动的行为来。如影院失火后,有人大喊一声,“那里有出口”,此时,不管这个出口是通向生还是死,群体往往会一窝蜂涌过去,甚至会因此而造成一些人被踩踏致死也在所不惜。群体特征之二是思维的低智能性。由于群体意识相同,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偏离群体意识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被排除的。也正正因如此,群体中的思维逻辑往往是简单的,缺乏发散性和开放性,这就注定其智能水平比较低。如今我们回想,文化大革命中的造反派,那些年轻人,经常做出一些在这天看来很荒谬不经的行为,比如虐待其他人,毁坏文物。甚至一些当事人自己事后也觉得不可思议。但当时一切都是正常的,不这样,反而不正常。这正是当时他们处于一个群体之中的表现而已。
4、群体中的领袖。群体中的领袖诞生,有很大的偶然性。由于群体意识的单纯,要获得群体的认同,则务必有与大众相似而又不一样的行为。这就注定那些高智商、超水平的人往往不会成为群体的领袖。相反,群体中的领袖更多时候是平庸的,是与大众相似的。他看起来的与众不一样,往往是成为领袖之后刻意包装的。比如,在一次会议上,如果要确定张三还是李四为某项任务的负责人时,决定因素往往不是张三和李四的潜质,而是最先提议者选的是谁。最先发言的人如果提出了张三,其他人往往很容易就放下了李四。再如,在影院失火的时候,大喊出口在哪里的人,也许事先并无意识,只是一种逃生的本能,但出口如果真的错了,陷入的是死路,大家都死在了那里,也没有人说三道四。但如果侥幸出口果然是生路,那么,大喊一声的人就可能因此成为英雄,成为群体中的领袖。在群体中,认同领袖,往往不需要更高智能,而更需要偶然的机会。因此,群体中的领袖,并非多么了不起的人物,而更多的是平庸者。我们看看美国建国200多年来选出的总统,真正优异而为后人传唱的,又有几人呢?同样道理,人家民选总统都平庸的居多,我们世袭的皇帝制又怎样可能选出最优秀的人做皇帝呢?领袖乃是普通人,英雄乃是偶然。这是群体中的基本特点。
5、如何激发群体的行动力。群体既然意识行为单纯,那么,激发群体行动力,就要使用简捷的语言,并且要用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反复宣讲。也就是勒庞所提出的:断言、重复。在此基础上,群体会自然地互相传染。断言,就是不给你第二条路,只有这一条路可走。杜绝了思维的多样性,才容易激发群体的行动力。战场上,首领一声吼“跟我上”,胜过千言万语。其他随从者当然就不会耐下性子仔细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就应不就应遵从,而会一跃而上。重复,就是把断言的东西翻来覆去地说。最简捷有效的方式,就是以前的大字报、标语。比如,“只生一个好”,就是一条很好的标语,各地到处都是,渐渐的,大家也就不再去思考为什么,只会顺嘴就说出只生一个好,并把政策贯彻到自己的骨子里。“谎言重复一万遍也会变成真理”,人性懒惰,思维更懒惰,是不愿意多想为什么的,因此,一句谎话如果翻来覆去地重复,大家就会以此为真,真话反而没有人信了。
6、群体中的个人如何超越群体低智能。我们学习群体理论,目的在于明白群体特征,从而掌握群体动向,自己则能顺利地超越群体。但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超越群体,是很难的。首先,个体既然成为群体的一员,就意味着个体有着与群体共同的意识,要想超越,就要先否定自己原来的意识。而人性中的以我为主,又注定了人不会轻易否定自己,因此,群体中的个体要超越群体的低智能,几乎就是不可能的。因此,个体要想超越群体低智能,首先就务必认识自己,然后否定自己,将自己从群体的圈子里拔出来。然后再来研究群体的特征,并由此思考超越之法。但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正因群体中没有人会支持,你还务必假装与他们一样。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考验面前,人们往往会放下自己脱离群体的发奋。比如说,股市中的投资家,与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资的人都有共同的意识,要想赚钱。也正正因如此,他与其他股民一道,都是一个群体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经常与大众思想不一致,像涨得好的时候卖出,跌得惨时买进,横盘时还要忍受。他需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却又时常要遭受市场的惩罚以至于不得不怀疑自己是错的。要想从中脱离出来,其实很难,很难。
看看法国大革命的现场,群体能诱发人性中的本能之恶。可能就有人说了,这作者危言耸听,他又没听说过砸车,在那个年代,怎么就能够把群体说的跟鲁迅笔下的流氓一样呢?其实勒庞的论断不是他的胡思乱想,作为一名出生19世纪的法国人,他所观察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法国大革命。乌合之众是引用了五十多个具体事件,其中有那么20个左右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今天我们的世界史教科书一提起法国大革命,说的都是些推进封建专制的王朝,历史的进步等等,当你把历史的视角拉回18世纪末,真实的法国大革命现场,一方面它确实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那简直就是一片的血雨腥风,比如当时的巴黎,成千上万的巴黎市民都和疯狗一样,把关在监狱里的僧侣,贵族一起虐杀干净了,连小孩也没放过,更恐怖的事,在这个极刑的现场,巴黎的妇女们都以能看到贵族的受刑为荣,也就是看完了杀人,还津津乐道,那种兴奋的状态,丝毫不比我们看完一部好莱坞电影差,那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把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群体变得如此狂躁,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人如麻呢?
在《乌合之众》的作者看来,原因就是“孤立的个人很清楚在孤身一人的时候他不可能去焚烧宫殿,和洗劫商店,即便他受到了这样的诱惑,他也很容易抵制这种诱惑,但是在成为群体一员的时候,他就会意识到人数赋予他的力量,这足以让他生出杀人劫掠的念头,立刻屈从于这种诱惑”。说白了就是群体会赋予个人无穷的力量,在法不责众的环境当中,一个人平日里压抑的本能可以得到尽情的宣泄,而且群体还能赋予其中每个人一种正义感,勒庞就发现了,通常参与这种犯罪的个人,事后会坚信他们的行为是在履行责任,这和平常的犯罪大不相同,再想想前面的砸车事件,这和书上说的是不是特别相似?可能有人要问了,人多聚在一起都是坏事?后来勒庞就说了,在群体当中怎么样能春风化雨。勒庞曾预言社会主义理想的实践必将是艰苦的过程,也曾预言中国在辛亥革命后必将迎来更加极权的专制。他的“乌合之众”心理学认为:民众为了追求幸福,会愿意牺牲自由,追随强力领袖,赋予他绝对权力,并为他所宣扬的理想牺牲一切。令人不安的是,这个片面的观点得到了历史的有力映证——二战、文革——民众哪一次不盲从?哪一次不为疯狂的理想而疯狂地杀人?
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心理学,了解是什么让我们盲从,如何克服盲从,从而确保一个稳定发展的幸福未来。
在连续读了佛洛伊德批判继承勒庞思想的《群体心理学与自我分析》和当代学者写的讨论群体盲从行为的《影响力》以及一些研究催眠术的书籍后,我倾向于用“催眠”与“同步”(synchronization)理论来解释“乌合之众”的盲从。
“催眠”是指个人意志被他人意志所战胜和控制。强大的群体意志战胜和代替了个人意志,个人被群体催眠了。(前面我专门写过一篇关于催眠的文章了,因此那里就不细谈了)
无论是否被催眠,人都有模仿他人的倾向,心理学上称之为“同步”。由于人天生都是自恋的,因此爱屋及乌,会喜爱与自己相似的人,即“认同”。为了让其他人喜爱自己,以便搞好关联实现合作,人会模仿其他人,即“求同”。“认同”与“求同”合并在一齐,就是一种“同步”,它仿佛是人类在进化的过程写入自己DNA里的基础核心程序,是一种不是本能的本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古代律法正是对这一本能的总结。别人馈赠我,我就回赠他;别人攻击我,我就回击他。商家就很懂得利用“同步”赚钱,超市里那些免费品尝的甜点,在“同步”作用的帮忙下,总是能让消费者乖乖地买下自己本不必买的东西。此外,销售人员千方百计地与消费者套近乎,也正是为了博取一种“同步”。
乌合之众的盲从,正是“催眠”与“同步”共同作用的结果,催眠使我们变成了盲目之辈,而极端强化了“同步”效应,使得我们不受理性与道德的约束,做出不可明白的事情来。“自信”是抑制“催眠”的良方,“谨慎”是把握“同步”分寸的要领。期望大家能在生活中经常提醒自己,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