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写天地

01 土地流淌在我的血液里

2017-11-12  本文已影响23人  白夜self

01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从乡村出来的孩子,对土地总有一份格外的热情。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不管漂在何处,土地一直都是我们的根基。

就像如今的自己,在钢筋水泥筑的楼房里待得太久了,总是无比向往乡野,时不时要去园野中游走一趟,仿佛到了那里,自己的心灵才能得到释放。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02 土地是命根子

华夏文明的历史,其实可以看成是一部农业社会的历史。在这样的社会中,土地是人们的命根子。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每一次朝代变更,几乎都与土地有关。

人们离不了泥土,因为长久以来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中国这片陆地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这句话是很多乡村人的生活常态,他们在这里生长和劳作,也把自己种在了土地上。

因为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所以生命中很多仪式性的东西都要以土作为根基。比如在古代,做了大官之后,退休时也依然要衣锦还乡;一个人去世了,多数也要把他送到生长的地方“入土为安”。

03 土地造就了一个熟人社会

因为人们要围着一片土地,互相合作耕作,兴修水利,甚至共同抵御外敌,这就让土地造就了一个熟人关系的社会。

这种熟人社会里,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熟人社会讲的更多的是“人情”,而非“规则”。譬如,在电影《亲爱的》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赵薇饰演的农村母亲,养着被丈夫“偷”来的孩子,当孩子的亲生父母找上门来时,赵薇只喊了句“抢孩子了!”,村里的老老小小便不问缘由地带着各式工具来围堵孩子的亲生父母。

在这种场景里,人情是大于法律的规则的。

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种熟人圈子也依然影响着我们。比如我们常说:“有了熟人才好办事。”“你要多懂点人情世故。”不过,越现代化的地方,这种熟人效应的影响就越小,各项制度也更加的规范和清明。

04  土地让人们习惯了安居乐业

在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里,“安居乐业”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我们一向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是很多人生命的常态。

因为土地是无法搬走的,所以土地造就了人们趋向稳定的生命常态。这种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会像植物一般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这片土地上其他人的生活和这片土地上的物件儿。

正是这种趋于稳定的特性,在古代,如非战争和饥荒,大多数人是不会离开自己赖以生存的土地的;而流放外乡会被看作一种很严重的惩罚;甚至到了现代社会,我们的父辈们也依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离故乡太远。

还记得自己当年签工作的时候,从陕西跨越的贵州,系主任把我找去聊了一个多小时,反复让我确定:“你一个女孩子,真的要跑去离故乡那么远的地方吗?”甚至长辈们还责怪我,“离父母那么远,太不孝顺了!”

究其原因,骨子里人们还是认为:离故乡近一点,才是生命的常态,而远离则是非常态的。

05 我们的血液里映射着土地的影子

土地是我们的根基,土地塑造和培育了我们的生命,即使远离,我们的血液里也依然映射着土地的影子。

从黄土地里走出的我们,即使到了大都市,大多数人也依然带着如在土地里耕耘一般的踏实;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漂泊总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很多人内心深处其实还是渴望着一份稳定与安宁。

土地带给我们了踏实与稳,但在一定程度也造就了我们的自私和狭隘。我们往往习惯了顾及自己和熟人圈子的利益,而缺少“博爱”精神;在面临一些大的变革时,基于自身的狭隘,我们好像总是少了一点“闯劲儿”。

对于我们这些远离了故乡,不再以土地为生的人,土地早已超越了具象的存在,而演变成了一种精神,永远地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