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新年第一篇:情绪只是一种解释
2019年的第一天,早晨九点。
女友出门上班了,她在教育机构当老师,所以假期和一般人是反着的。我打开微信,一个个点开带着红点的群聊,然后把昨晚到现在的朋友圈刷完。
一种感觉在胸口中慢慢升起,但是很奇怪,我不知道该怎么“命名”这种感觉。
是最近的失落和焦虑的延续吗?有点像,但是似乎没那么沉重;是微信群里的新年气氛影响到我的了吗?倒是蛮像这种过节时的激动和欣喜的。
我仔细分辨了半天,也没能最终确定。
在这个过程中,却发现了一个好玩的事情。当我把这种感觉解释为新年的欣喜时,一种喜悦、感动就开始在心里蔓延,当我把这种感觉解释为迷茫时,一种压抑和沉重就揪住了我的胸口。
之前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一个人住在青旅时,经常会被莫名的情绪缠绕,曾经试图去分清那份情绪是孤单还是迷茫,是悲伤或者是其他的什么情绪,但是总是毫无头绪。
不过那时能确定的是,那是一种消极的情绪。
于是那段时间产生过一个想法,或许情绪只有积极和消极的两种,而具体的种类只是个人的解释。而这种解释,是文化和社会带给我们的影响。
比如看过一部感人的悲剧之后升起的情感,我们很自然地称之为悲伤,一个人身处异乡时升起的感情,我们很自然地称之为孤单,看到别人不幸遭遇升起的感情,我们自然地称之为怜悯。
我们也知道,情感是复杂的,所以悲伤中可能会包含自怜自艾,孤单中可能包含迷茫,怜悯中还夹带着对不公的愤怒。
而这次的经历,让我忽然觉得,或许情绪只有一种,甚至连消极和积极的界限也没那么明显,情绪完全是一种激素导致感受产生、然后人为解释的结果。
想起一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给被试人员吃含有一些药物的糖果,这些药物可以让被试体内的激素短暂升高,然后让被试观看一些展示富人与穷人生活的视频。
观看结束后,了解被试的情况,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升起了对于贫富不均的愤慨,对于穷人的同情,而作为对照组的另外一组只吃了普通的糖果,看了相同的视频,他们更多地对于视频中所展示的内容并没有产生主观感受。
这个实验解释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的感受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而感受的定义则来自于文化环境的影响,我们要给我们的感受一个“合理”的解释。
而如果这个结论成立的话——感受只有一种——那么就会产生很多有趣的推论。
我们熟悉的佛家大师的开悟,其中很大一部分在于看清了情绪的真相,看到了情绪的虚假,所以可以不受情绪的影响,保持心态上的平静。
对于情绪的解释其实是我们给自己带上的一个枷锁,我们觉得被人骂了就该觉得愤怒,但是实际上有的人却养成了这样的逻辑, 他把别人的辱骂看成是自己获得自我认识的一个途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被骂了反而会高兴。
情绪或许很多时候只是表现给别人看的,比如骑士受到挑衅就会愤怒,这是潜意识里他知道只有愤怒才能维持自己的名声。假如社会文化更认可受到挑衅后隐忍的风度,那么他会把受到挑衅后的情绪解释成宽容、大度。
也就是文化给了我们对自己感受的解释,但是我们最终却成了这种解释的奴隶。
对此,不知读者朋友们会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