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冬至时节·太极图
随笔||冬至时节·太极图

你知道这个神奇的太极图是怎么来的吗?有人说它是玄学图案,是封建迷信,哪有什么来历?我想告诉你,其实它源自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那就是冬至。从冬至衍生出了一套中国人独有的看待宇宙万物的哲学思想,它是妥妥的唯物主义。
当地球公转到黄金270°的时候,北半球就会迎来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这本是地球上普普通通的一天,但是中华文明的先祖却敏锐地注意到了它。农耕文化成熟的华夏民族最看重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经过多年观察,我们的先民终于找到了解开季节交替奥秘的钥匙。原来,每一轮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竟然都藏着一个精确的起点。那一天太阳的入射角最低,影子最长那一天,古人就取名为冬至。
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天文历法,就从这里开始。古人每天观测日影发现:只要翻过冬至后面的每一天,阳光就会抬高一寸。白天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直到某一天,阳光高悬,头顶的日影缩到最短于冬至,正好相反,于是取名为夏至。之后,太阳再次远离。白昼变短,黑夜拉长,直到下一个冬至来临,这就是地球的公转周期——年。

古人把一年里每天的日影位置,全都画在纸上。把这些日影轨迹连起来,便得到了一个新型图案,并用阴阳两气来加以区分,其中黑色为阴气,代表寒冷与黑夜;白色为阳气,代表温暖与白天。一年的昼夜变化在一张图上便一目了然,为了更好地表现出阴阳的此消彼长变化过程,古人将这个新型图翻转一半就得到了原始太极图。
所谓太,就是大、极端的意思。于是极阴的冬至日叫太阴,极阳的夏至日叫太阳。它们正好位于太极图的两端,这就叫作太极生两仪。两仪确定以后,模糊的气候终于能精确的划分为两段:一段由寒变暖,一段由暖变寒。由此也很容易发现:一年中还有两天非常特殊,它们日夜均分阴阳平衡,它们是冷暖变化过程中的交错点,叫做春分、秋分,这便是两仪生四象。如果再往下切分,加上少阳中气,太阴中气,少阴中气,太阳中气四个点,就是四象生八卦。
八卦上的阴阳变化,其实就是四季轮替。它代表了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亡的自然规律。如果你继续往下切分,就能从八卦图上得到24节气。战国时期的《周髀算经》里已经完整地记录了24节气日的日影长度,放到太极图上完全吻合。然后太极图上不是还有两个鱼眼吗?它们又是从哪来的呢?


古人觉得虽然冬至、夏至是阴阳的顶点,但那两天也不是纯粹的黑夜,或白天他们依然有日有夜,于是这两天,也就是两仪上各加一点表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盛极而衰,也会否极泰来,这就是完整的太极图。
所以看到了吧?这个图是我们祖先对天地规律的总结。它清晰地标出每一天的阴阳力量对比,也让你看到变化才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它教会我们一个其他民族没有的独特理念,这个理念就叫势。冬至阴气最盛,都说阳气从这一天开始回归,但实际上你完全感受不到天气变暖,反而是越来越冷,冷到你怀疑阳气真的上升了吗?直到你熬过小寒和大寒30天,等来立春,你才会真正体会到温暖降临,这就是势。
势是事物发展的转折点,是性质发生转变的起点,它代表了未来的精神力量,却未必在当下就显现。我们中国人不管做什么,都喜欢说一句“顺应形势”。什么叫形势?形,就是外在的表现,就是当下;势,才是内在方向,它是一股缓慢聚集却无可阻挡的力量。如同涓涓细流,悄然汇成大海。


这一点是其他民族永远无法理解的,他们只关注形,现状是什么样,就认定是什么样。没有耐心,没有前瞻。一朝成功,就得意忘形;遭遇打击,就一蹶不振,迅速作鸟兽散。只有中国人才懂什么叫势,虽然我很弱小,还处在低谷,但是我知道:眼前这一时一刻,不过是表象之形。
蓬勃的势,一旦蓄积而成,必如星星之火,终将燎原。你看,2300年前,地处西北边陲的秦孝公启用商鞅,奖励军功,打破世俗偏见。这就奠定了138年后嬴政统一天下的大势。1927年,内忧外患,南昌起义打响了革命第一枪。虽然后面还有更危险的至暗时刻在等着,但它就是开启了百年奋斗、华夏复兴的大势。
真正有智慧的人,从那时最积贫积弱的“形”中已经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势,因为他们相信:冬至一到,攻守之势异也;黑夜再长,终将天明。你说这样的眼光和信念从何而来?从7000年前伏羲创制的八卦图而来,从4000年前石家河遗址陶纺轮上的原始太极图案而来,从蔡邕在《九势》中说的“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中而来。
阴阳交替,生生不息,中国先民在上古时期就通过节气的变换,参透了势的规律。教会我们:顺境时,居安思危;逆境中,坚守希望——这就是华夏文明始终屹立不倒的哲学内核。面对这样的智慧,我们不该表示敬意吗?又是一个冬至到来,阳气复生的时刻。我也祝你冬至快乐,前路光明。
